Sunday, May 30, 2010

內地居民收入來源複雜,有人用五種顏色

2010-05-19 EW




儘管內地經濟近年高速增長,但內地人的工資對港人來說,仍是在較低水平,每月工資介乎二三千元的比比皆是。然而令我們感奇怪的是,內地人的消費力很強,購買萬多元一個的法國名牌袋面不改容,過千元的演唱會門券也被搶購一空。筆者相信這和「隱性收入」有莫大關係。
內地學者指出,內地居民收入來源複雜,有人用五種顏色:白色、黑色、灰色、血色及金色來形容各類收入(見附表),其中由「灰色收入」及「黑色收入」構成的「隱性收入」,每年金額涉及四點八萬億人民幣。而工資收入對於很多內地人來說,僅佔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了解到內地人的收入模式,就可解釋到他們為何有那麼強的消費力。至於內地人的消費模式又如何呢?他們的消費主要可分成以下七大類:
1房地產

2汽車

3家電

4衣服、珠寶及手表

5食物

6外出用膳

7旅遊、娛樂
有調查統計顯示,打算花費在旅遊娛樂上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房地產、接着是衣服、珠寶及手表,家電則敬陪末席。記得家電股股價去年受惠「家電下鄉」而大升,但若了解到內地人的消費模式,對家電股實不宜過分憧憬,尤其政策效應今年應會逐漸減弱,家電的需求難再有大幅增長。相反近期顯著跑輸大市的內房股,現水平不宜過分看淡,始終內地人很願意花費在房地產,加上內房股現估值十分吸引,相信未來中央冷卻樓市措施結束後,內房股將會較好表現。

內房股現估值吸引
港人沒內地人那麼「幸福」,只有白色及金色兩類收入。表面上看,這兩類收入沒有太大相關性,但筆者以多年觀察所得,白色收入愈穩定(強調是穩定,不是高)的投資者,其金色收入會比較高。這現象不難理解,在市場悲觀、股市大跌的時候,經濟環境自然欠佳,裁員減薪隨時出現,那時候打工仔何來心情「趁低吸納」。可是一些工作穩定的人,如公務員,往往願意在這時候入市,未來回報自然較佳。
上述問題並非投資技巧或知識問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問題,那麼應如何解決呢?答案只有一個:「好天斬埋落雨柴」。在升職加薪的順境時盡量儲蓄,在大升市時勿過貪,在高位鎖定利潤。這樣希望可儲備足夠彈藥,增強在熊市三期入市的能力及膽量。

內地人五大收入途徑

白色收入 正常工資
黑色收入 通過貪污受賄、偷盜搶劫、欺詐販毒等違法手段獲得的非法收入灰色收入 介於合法及非法間的收入,主要由於法律漏洞產生出來血色收入 以犧牲他人的生命和鮮血榨取的收入,如黑磚窯、黑煤窯等金色收入 投資黃金、股票、期貨等獲得的收入
資料來源:東驥基金管理

龐寶林

陸東股市的上升與下跌,歸根究柢有3個因素

港股波動不休,投資者缺乏方向,碰巧瑞銀外部顧問兼Look's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董事總經理陸東開Talk,投資者自然趨之若鶩,親身到場取經。
  陸東開腔為股市把脈,更逆市發放「4大驚奇」,包括恒指2010年合理值為27500點,轉勢點在第三季,短時間內會在18000點至22000點徘徊。他更深信今年中國不會加息,與市場共識相悖,還叫大家可買招行(03968)、建行(00939)及太保(02601)。縱使中港兩地連番打壓樓市,他卻深信兩地樓市不會大幅下調,更揚言內房股的現價已全然反映不利消息。
  陸東向為大好友,他看好恒指絕不為奇,奈何資金若撤出,港股自難力挽狂瀾。今周初歐債風暴再起,環球金融市場處於風雨飄搖中,本刊再向陸東查詢,要求他回應港股新形勢及資金流向。他一口答應本刊要求,且親自回答兼大派定心丸,「現階段說資金流走屬言之尚早,目前的流動性仍較正常高很多!」
  上周日(16日),3,000人行色匆匆,趕到會展參加由經濟商學院及瑞銀聯合主辦的投資研討會,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聽聽陸東對後市的分析,因為他去年中已能捕捉港股升浪,預期恒指合理值為21000點,因此大家都想知道今年下半年恒指的方向。
  研討會於兩點半開始,但見陸東提早到場,粉絲們急不及待趨前索取簽名,更有讀者手持以陸東為封面的111期《iMoney》請他簽名,還問他為何絕?公眾場合。看來,粉絲們期盼陸東已久,甫見真人,自然如螞蟻追?蜜糖般,捉?他不放,問個明白。
  連司儀朱凱婷亦在台上表示:「剛才很多朋友都話,很久沒聽過陸東在公開場合講市。」在講座中,陸東一貫地語出驚人,說出4項與市場共識相悖的預測。因為與別不同,本刊將4大預測稱作「4大驚奇」,觀點包括:一、恒指今年合理值為27500點;二、中國與香港樓價無可能大跌;三、中國今年絕對沒有條件加息;四、太保追落後空間大。
第1大驚奇 恒指合理值為27500點
  任誰都知道,陸東的測市方法勝人一籌,他愛用盈利收益率差模型(簡稱盈模,Earnings Yield Gap Model)測市,他常掛在口邊的是:「條數係咁就係咁,無得拗。」可以說,盈模令他平地一聲雷。2006年1月時,沒有人想過恒指會升穿15000點,陸東第一個預測恒指合理值為17900點,恒指一步到位,令力排眾議的他一舉成名,瞬間名震投資界。
  雖然盈模偶有失誤,如他計算出2008年恒指合理值為35000點,因為金融海嘯而失準,他認為是市場不理性,並非盈模出了問題。
  正因為他測市準,即使他並非財經演員,但投資者尤其是散戶,卻偏偏愛聽他的意見。單看上圖投資者前仆後繼索取簽名的墟冚情況,就知道他的吸引力有多大。然而,他的觀點又往往與眾不同,令人又愛又恨。今年初各大外資行都預測恒指將見24000點至26000點,其實陸東比他們更早作如此樂觀的預期;去年11月28日,他出席東亞銀行(00023)舉行的「金融海嘯一周年的啟示」研討會時,已預測2010年恒指合理值為26500點。本以為在歐洲債務危機、市場風雨飄搖下,他再現身公眾場合會按市況修改預測,誰料他反而上調今年恒指合理值至27500點,莫非眾人皆醉惟他獨醒?
  陸東知道大家最想聽他講股市,為滿足遠道而來的粉絲,他直截了當地說合理值為27500點,更揚言較去年的預測上調1,000點。明明知道歐洲債務危機沒那麼快可解決,港股更一浪低於一浪,亦知道港股腹背受敵,為何預測的合理值卻愈升愈高?
  陸東笑說:「美國打噴嚏,香港得肺炎;中國打噴嚏,香港生Cancer,這是無法避免的,但不代表我就認為股市一定不會升,計出來是27500點就是了。雖然我也認為歐洲幾個大市場借了那麼多錢,是不可以靠印銀紙、拍心口搞得掂,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解決,但不代表就要看淡。」
  陸東看27500點,投資者可以放心了。他亦明白要讓投資者弄懂箇中玄機有一定的難度,但仍然相當努力去解說一個被視為百發百中的「測市方程式」。他說:「盈模沒啥特別,不是甚麼新『花臣』,大學一年級都有教,2002年我改良了這條方程式,每次轉角市都大派用場。」因此他深信,盈模錯不了,錯的是人們未能準確掌握盈利。還記得2009年中時,恒指仍處於1萬多點,他計出恒指的合理值為21900點,當時人人笑他「傻仔」,結果盈模又一次應驗。
  當他發現,他離開後瑞銀沒有繼續用盈模測市,稍為動氣地說:「上星期五晚(14日),我回瑞銀用了兩小時向新的分析員講解,叫他們快些用盈模,因為很準。我用盈模測市,試了100次,100次都中,可說是天下無敵!但其實這個東西很簡單,單用這條方程式就能夠解釋股市上升或下跌的原因。」
  他補充:「我們拆開來看,股市的上升與下跌,歸根究柢有3個因素︰第一、信心,即市盈率倍數;第二、今年的盈利;第三、來年的盈利,即對盈利的預期。大家如果細看恒指由2008年10月的10676點升到2009年11月的23099點,其實大部分都是信心的恢復。盈利有小小的恢復,樓又賣貴了,樓市又好了,這就是信心。」
  「為甚麼信心會好了?看2009年下半年就知道,香港有大把錢,幾萬億元在銀行體制裏,這些錢可稱為熱錢、股票錢或叫投機錢。錢多令資金成本大幅度壓低,資金成本低信心就容易恢復,將銀行裏的存款投放到股市或樓市。加上盈利有些微恢復,如用瑞銀數據看,無論是2009年或2010年的盈利預測,都可以看到自2009年中開始,企業盈利見底回升。再看看今年3、4月企業公布的業績,據我統計,54%的指數成分股的業績都比預期好,只有46%與預期相若或低於預期如?豐(00005)、神華(01088)等。」
  「信心提升了,股市自有上升動力,我再用企業盈利、資金成本(債券孳息率)及風險溢價來計算恒指合理值,就得出樂觀的預期。」正因為他所持的理據十足,更從不受周圍的雜音影響。即使明知道別人笑他癡人說夢,他卻堅持己見,所以恒指2010年合理值為27500點是第一大驚奇。
今年走勢肯定先低後高
  雖然盈模不是他自創的方程式,但因為瑞銀所做的盈利預測準繩度相當高,令盈模被推崇備至,難怪陸東在做恒指合理值預測時,仍要回瑞銀。陸東說:「如果用瑞銀2010年恒生指數每股盈利增長為18.6%,再配合瑞銀估計10年美債孳息率為3.8厘,作為2010年的平均數,加上我用港元兌美元溢價130點子計,得出2010年恒指合理值為27500點。這個數是一個合理值,至於今年的走勢是先低後高。」
  「上半年,大市會在18000點至22000點中間徘徊,為何是18000點,因為大市由海嘯低位升到23000點,升幅多達12,423點,理論上應該出現40%至50%的調整,但至今未見到。由10676點升到23000點的升幅,調整四成後,恒指處於18000點左右。港股周四(20日)曾見19390點,出現波動是正常,這是典型『牛二』的調整。『牛二』之所以稱為『牛二』,是因為經過『牛一』股票大幅升值後,盈利要追上來先得,現在市場才開始消化4、5月宣布的業績。」
  他續說︰「由於大部分業績比預期好,當人們對盈利預測再次樂觀,才有機會看到股市升。到了下半年或第四季的時候,當市場發現全世界利息根本沒可能上升,退市又沒可能出現時,市場的投資氣氛才會復甦,所以今年應該是先低後高的走勢。」
資金氾濫情況不曾改變
  「再看看18.6%的盈利增長動力從哪來?全部來自內地企業。盈利貢獻最多的首五位,分別是中海油(00883)、工行(01398)、中石油(00857)、建行(00939)、中行(03988),因此大家可以預期,企業盈利仍將繼續增長。」
  「風險溢價方面,我現在很保守用130點子港元兌美元的風險溢價,即是30幾年的Average(平均值),如果你看現貨,港元兌美元沒有風險溢價,但是你見到歐洲最近發生的事,比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這些豬仔,她們的信貸違約掉期(CDS)都升了很多,好彩,英國、德國、美國,仍然未見到她們的風險溢價有所上升。」
  陸東理據十足指恒指合理值為27500點,但見港股走勢每況愈下,投資者開始擔心資金流出港股。陸東明白,缺少了流動性,信心可能會頓失,但他確信現在說資金流走仍言之尚早。周一(17日)港元滙價更跌至7.80的20個月低位,與聯?弱方保證7.85距離不遠,亦有見全球金融市場及股市繼續動盪,市場開始擔心資金流走,雖然與研討會相隔數天,但環球市況的確令人擔心,陸東接受查詢時表示:「現在市場的流動性仍較往常高好多好多,就算走少少,息口扯高些少都仍然非常低,我不覺得資金有大幅流走的趨勢,資金可往哪走?回流美國?要知道資金只會追逐經濟增長強勁的地區,而不是去『撈底』。現階段,全世界的資金一定以亞洲尤其是中國為龍頭,大家千萬別太天真!」
風險:國策影響非同小可
  陸東說:「2010年甚至2011年上半年的主要風險有兩個:第一、盈利增長動力不繼;第二、中央宏調政策持續。現在,恒指裏面有超過一半是中資股,盈利也超過一半來自內地上市公司,所以中國政策對後市影響甚為深遠。假若明早睡醒,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告訴你,我們關水喉了,不借錢了,那27500點就一定見不到,但如果政策維持,就維持合理值27500點。」
----------------------------------
第2大驚奇 中港樓價不會大跌
  陸東自2007年接受本刊訪問時已強力推薦大家買樓,認為長遠來說樓價只有升的份兒,近日港府推「九招十二式」旨在壓樓價,成交量即時銳減,到底現在是時候買樓嗎?
  往日的陸東定必會高呼:「我點知你有幾多身家?」
  離開瑞銀後,陸東的「火」似乎收斂了不少,他平靜地說:「當前本港利息低,供應少,樓市根本無可能大幅下滑,今年樓價大幅下調的風險並不存在,不止香港,你看看整個亞洲,1997年後個個都減債,存貸比率從120%降至70%,除南韓、澳洲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存貸比率仍然偏低,加上利率沒有空間上調,所以說樓價今年是量調價不大調。」這觀點與市場有別,實在可稱之為第二大驚奇。
  他續說:「我個人覺得,樓價會有少少調整,但大幅度的價格下滑近乎沒可能,除了利息低外,就要看供應量。2009年新落成單位只有7,000多個,今年會多一些,有1.3萬至1.4萬個,但其實仍不是很多。前特首董建華時代,每4個人有一個負資產,8%失業率,人人對政府沒有信心時,香港仍然每年可吸納兩萬多個單位。明年後年,只有1萬多個單位可以供應,所以說,樓價很難大幅下跌,這也解釋了一手樓為甚麼這麼貴,發展商沒理由便宜賣樓。」
供應正常化要到2014年
  「香港主要發展商如長實(00001)、新地(00016)、新世界(00017)、信置(00083)、恒地(00012)等,她們平均手頭持有的麵粉(土地)只夠3年供應。以往地產商持有的土地都夠6至7年發展,但是現在買地及收樓都很困難,麵粉愈來愈少,加上熱錢好多,過去數十年資金的流入與樓價的上升,是有一個好大的正面的相關性。」
  「今日面對的買家與往日不同,500萬元以下的樓,所謂上車盤,85%的買家是持有香港身份證的,2,000萬元以上的樓,有58%的買家都不是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哪有『非洲王』、『歐洲王』來港買樓?所以說,他們大部分是內地人。」
  那麼樓價何時會下跌?陸東說:「只有供應正常化時,即2013、2014年左右。因為那時候,鐵路站頭站尾的新盤相繼落成,如天水圍、荃灣西、馬鞍山、錦上路、朗屏等,供應開始多樓價就有壓力。1998年時,從東涌到九龍站,很多新盤供應,加上經濟差,壓力自然大。我預計大約到2014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供應增長。」
  「另外供樓負擔比率亦不高,樓價自難大跌,如果供七成,只佔入息中位數的30%左右,即是你賺1元,拿出3毫子來供樓,這很正常。1997年時,供樓佔收入110%,你賺1元拿1.1元出來供樓,你就算不吃都不可能,還要嘔多一角出來,實跌!」
內房股現價已反映價值
  內地樓市方面,縱使有新「國十條」、「國四條」限第三套房貸等政策陸續出台,亦有說物業稅快將出台,但他仍對內房有信心。陸東指出:「過去十幾年,中國住宅樓價的上升幅度比家庭入息的上升幅度要慢;反觀,英、美樓價升幅拋離入息升幅,歐美市場尤其是G7國家,全部先使未來錢,當樓價下跌,一定跌得很急,內地卻不一樣。」
  「明顯地,政策出台後,投資者的情緒會受影響,且見樓市現整固,樓價還會跌多少?或者地產股會跌幾多?細路仔讀書時,就有Gordon Growth Model(戈登成長模型),其實是一個Dividend Discount Model(DDM,股息貼現模型),用來計算股票價格在反映長?盈利增長的動力。你看主要的內房股全部計出來的都是負數,如綠城(03900)為-254.79,SOHO中國(00410)為-61.28,可以看見經過40%、50%的股價下跌後,好多內房股已經反映了一個非常非常差的地產市場。」
  「我個人覺得中國樓市是不會差的,始終經濟增長是8%至10%,利息偏低、存款偏高,以及有大部分人想住好些、吃好些,樓價不似會有大幅下跌的空間。反觀,若你用同一個方程式去計香港地產股,例如信和、新地、新世界等,好明顯計出來仍是一個正數,4%至8%,即是說以值博率計,現在內房股比香港地產股要高些。」
風險︰最怕中國閂水喉
  陸東說︰「縱使我覺得香港樓價不便宜,但因為息低供應少,我看不到樓價有大幅下調的風險。除非中國突然間關水喉,否則我看不到香港樓市的吸引力會大減。又除非你告訴我,利息會大幅?升,但我卻不相信,美國有條件加息,中國亦是。」
陸東教室
陸東︰維持85%長倉
  陸東的基金於去年5月正式推出,成立至今差不多一年,表現不過不失,欲知詳情,可瀏覽其公司網站。闊別半年,過去一時間,陸東到底忙些甚麼?他說:「過去半年,忙?管理Look's Absolute Return Fund,公司的網站列明基金管理公司致力尋找被市場低估的價值股,更列出10大與別不同之處供投資者參考。今年下半年將開始推廣工作,即是要開始見客。」
  由於基金已開始運作,即使不願意談私人事,亦被迫公開投資策略。他說:「恒指在23000點時,基金長倉60%,40%現金。19000點時,長倉92%,沒做淡倉,上返22000點時又慢慢減,現在85%長倉,直至目前為止,仍找不到甚麼堅定信念一定會跌。」從其持倉比重,可以看出,陸東絕對看好後市。有關陸東的基金資料,可瀏覽網站︰http://www.looksam.com
----------------------------------
第3大驚奇 中國年內無加息條件
  「現在有很多分析員認為,中國今年要加3次息,美國又要年尾加息,我可能樂觀了,或者我行前過人,但我看不到在可見的將來,講緊6至12個月,利息有上升條件,即是說中國不會加息。」陸東的答案非常決絕,亦與市場背馳,是其觀點的第三個驚奇。
  他所持的理據何在?陸東說:「今年不似會加息,市場共識今年會加3至4次息,每次加27點子,我見不到,我剛剛跟一個北京來的內地教授傾過,他好堅決地相信9月一定加息,我不同意,我與他傾了1個小時,我最終都不同意。」
  他先行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形勢,「比起其他先進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中國經濟很不同,前者的經濟組成很大部分是靠消費,而中國是靠投資。2009年中國新增貸款近10萬億元人民幣,估計2010年是7萬億元人民幣,因為去年的經濟增長超過10%,今年估計怎麼都有8%至10%,所以不用再投放那麼多資金去修橋補路,起港口起高鐵,因為經濟已經『撻?』了。」
非針對通脹而是通脹預期
  「加上,中國的銀行並沒有濫貸濫放,不像美國的銀行,你看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7%,已經很高了。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我們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8%,同中國只差1%。甚麼叫存款準備金率呢?即是說你收100元存款,以準備金率17%計,銀行只能借83元出街。再看去年中國新增貸款雖然有10萬億元人民幣,但存貸比率只有七成左右,是非常穩健。」
  「好多人都講,印這麼多銀紙後會出現通脹,我卻不相信通脹會出現。銀紙沒錯是多了,但是通脹的成因除了銀紙多寡外,還要看銀紙流轉速度。無論你看香港,歐洲也好,除了中國,都在大幅度下調,就是借貸的意慾非常低。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個人來說,是不相信通脹會出現,但為何人行要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他們打的不是通脹而是通脹預期。」
  「亦有說,通脹回來了,所以要加息,通脹這東西很有趣,你看中國的通脹,剔除食品價格上升,其他無乜點升。我相信,中國在中短期內,仍然會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或者政策方面去制衡通脹上升的預期,而不會濫將利息提高。」
  最後他仍堅稱:「我不相信利息有上升的空間,你問任何政府,你要通脹還是要衰退,一定是要通脹。衰退是票房毒藥,下一次實選不到你。經過希臘爆一爆後,利息會在一段可見的將來,講緊12至18個月都會處於低水平。」
風險︰憂CPI火速升溫
  4月份的CPI顯示內地通脹有加速升溫的勢態,若CPI快速突破3%的警戒?,內地有可能進入加息周期,將導致中國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走向「日趨從緊」的根本逆轉,必將給內地和香港的資產市場與經濟復甦構成壓力。正因為,中國已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加息呼聲愈來愈高。
----------------------------------
第4大驚奇 鍾愛太保 追落後空間大
  市場憂慮若通脹升溫大,人行可能提早加息,加上A股再試7個月低位,短期或成中資金融股調整的藉口。內險股方面,亦同時面對A股疲弱的風險,因會拖累其投資收益。
  陸東卻由此至終鍾愛內銀股,除至愛招行外,新近加多一隻建行。此外,縱使內險股受累A股低殘,他卻獨愛太保,對國壽(02628)、平保(02318)等望也不望多眼。陸東再一次力排眾議,實在是第四大驚奇。
  首先陸東看好A股,他認為若以預測市盈率相對於每股盈利計算,中國A股不算昂貴,他更預期A股兩至三年會重返6000點水平。內險股方面,陸東認為太保投資價值高,追落後空間較大,國壽及平保估值相對貴。
買銀行股不要買?豐
  陸東不看好本地銀行股,尤其是港人至愛的?豐,他說:「今年,本港銀行投資價值方面差了一些,主要是利息低,令銀行的淨息差下調,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打擊。?豐方面,現價不便宜,若要買銀行股,就不要買?豐。」
  「內銀股方面,如果你用股本回報相對於風險溢價來計,內銀的增長動力會比香港銀行股高很多,加上估值平。我個人覺得建行及招行是中國最好的兩間銀行。我很相信招行將來是中國的恒生銀行(00011),她會貴,但會做得好好,因為攬客攬得好好。我對招行較有信心,其集中於Private Banking或中小企貸款業務,這是將來利潤最高行業。建行是全世界第二大銀行,也是第二大賺錢的銀行,將會是中國的?豐。她是很成功的,其派息率近5厘,市盈率10倍,市帳率兩倍不夠,是非常低。」
風險︰最怕壞帳多
  內銀股的風險在於壞帳,陸東認為,中國的銀行經過十多年股權改革及資產改造,財政已很健全,加上一級和二級資本充足率也因供股而大幅提升。就算去年借10萬億人民幣出街,大部分不是短期供炒賣的貸款,而是中長期貸款,即修橋補路、起港口、機場的貸款,所以今天來說,中國銀行的資產質素很高。
總結
  陸東認為今年歐美經濟會有反彈卻不見復甦,因此全球資金仍會流向亞洲,所以仍維持對港股的樂觀預期。陸東的粉絲們想必已定出下半年的投資策略。
陸東教室
內需股抵買?
  中國的零售業去年是一個很龐大的V形反彈,那麼內需股是不是好抵買?
  陸東表示不敢認同,「你看她們的市帳率相對於股本回報,其實大部分內需股都升晒。安踏(02020)、雨潤(01068)相對便宜,但李寧(02331)就好貴。」
  「為甚麼內需股會那麼貴呢?因為中國人做生意很叻,你看存貨相對於銷售數據一路在跌。舉例說,香港人做時裝,一年最多上6盤貨,春夏秋冬再加兩季200天,但內地人卻不是,他們做時裝一年上50盤貨,一個禮拜一盤。即是說同一注錢,他就轉多你好多次,令到他的股本回報大幅度提升。這一點,中國的零售商非常成功。」
﹏﹏﹏﹏﹏﹏﹏﹏﹏﹏﹏﹏﹏﹏﹏﹏﹏﹏
陸東Profile
 年齡︰43歲
 現職︰˙瑞銀外部顧問、Look's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總監
 事業︰˙2009年成立Look's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並於5月份推出基金
 ˙2000年加入瑞銀,至2008年8月離任瑞銀亞洲董事總經理
 ˙1994年至2000年於保誠保險任基金經理
 ˙1990年至1994年任職麗新集團企業策略及財務部
 ˙1986年至1990年任職恒生銀行投資部
 ˙1986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財經系畢業
 成就︰˙2001年至2003年、2005年至2007年獲《亞洲貨幣》選為香港分析師第一名
 ˙2002年至2005年獲《機構投資者》選為香港研究隊伍第一名

2010年5月31日 曹仁超 金融改革難降服華爾街大鱷

我們只能用智慧取代貪念與恐懼,制訂投資策略總勝過做盲頭烏蠅。作為投資者必須嚴守紀律、捕捉機會、逃避風險、不可死牛一邊頸(勇於認錯)、隨形勢改變而改變自己看法、收起自己的傲慢與偏見,以及一旦形勢不利及時止蝕離場,有時更要逆向思維,因大部分專家的分析皆受市場氣氛影響──見好睇好、見淡睇淡。

1997年8月以後,我們已不能正正經經地做一位投資者,只能做Trader,聰明點更成為市場內的Punter。Rentier已取代投資者地位,理由是香港在改變中、美國在改變中、中國在改變中及全球在改變中。一個透過美國大量消費,再透過槓桿把作用放大,去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遊戲正在結束,利用房地產漲價去創造財富效應的環境正在結束(The Beginning of the end)。最先是日本,然後是香港,2006年是美國、2007年是英國……去槓桿化的威力引發2007年10月到2008年的環球金融海嘯,2009年在全球政府力托下,經濟出現小陽春,2010年4月起面對「歐豬五國」問題,我們又一次面對創造中的破壞。

Friday, May 28, 2010

經濟不可能二次探底 巴菲特

2010年05月21日


面對眼下紛繁複雜的全球經濟,誰能給投資者一個準確的答案?股神巴菲特的意見無疑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聲音。前不久,股神在他的家鄉舉辦了一場資本盛宴,年會結束後,他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的專訪。
  經濟不可能二次探底

  其實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不斷有高盛的欺詐門、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以及希臘的債務危機等事情發生,影響人們對美國經濟復蘇的信心,但是似乎無論發生什麼,都沒影響到巴菲特的投資和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記者:美國經濟有沒有一點點可能二次探底的時候?

  巴菲特:我認為二次探底可能性沒有了,除非有類似911這樣的天災人禍,我認為只有那樣的外力才會使然,否則讓經濟自然運行的話,我不認為會二次探底。美國經濟在復蘇,三、四月份表現就看到了,起初的時候只是這裏一點,那裏一點,但是過去的兩三月顯示,復蘇更全面,我們也開始雇了更多的人。

  巴菲特:二戰後美國的債務是GDP的125%,債務本身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債務持續增長,問題就會出來了,去年出現的債務增長是必要的,是應對金融恐慌的適當手段,但是如果我們反復地發行國債就不可以了,長期來說就沒有作用了。經濟是在復蘇,但我對通脹很擔心。

  全球貨幣不值錢了

  在隨後的專訪中,巴菲特進一步解釋,這件事的後果已經顯現,事實上,不只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一個全面的貨幣貶值的時代已經到來。

  巴菲特:我認為貨幣全球範圍來講,不管是美元、歐元還是英鎊,總體來講都會貶值。我指的是它們的價值,而不是指它們之間的關係,只是講它們的價值的話,通常是指去買食品、住房之類的物品。我認為幣值普遍會下降,我不確定人民幣會如何,但我認為全球很多貨幣很可能會貶值,錢不值錢了,能購買的東西少了。記者:這場還在持續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金融危機,現在依然在影響著幾乎每一個人的生活。如何避免下一個巨大的泡沫破裂?

  巴菲特:我們還是會看到泡沫的,人們總是會走過頭的,每個人都會,但當大家同時走過頭的話,我們就會看到泡沫從房地產到網絡熱,以後還會有別的。人類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會對周圍人們的情緒和行為有所反應。當我們看到別人靠賣貝殼、賣花苞,可以賺錢時,我們就會想自己也可以同樣賺錢。如果能夠在別人狂熱的時候,自己保持冷靜,當然最好。但問題是人類的思維就是在那種時候,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夠看清未來,但沒有人會注意他們,聽他們的。所以泡沫還會出現,但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了。

  中國存在各種各樣機會

  在年會次日召開的面對全球記者的新聞發佈會上,巴菲特特意走到經濟半小時記者跟前,向記者展示他身著的西裝品牌,並特意指出這是來自中國本土的服裝品牌,這個友善的舉動,讓在場的人都感受到,巴菲特對於中國越來越多的關注。

  記者:中國經濟目前增速驚人,世界銀行甚至把中國今年的增速預期調高到了9.5%,您認為目前中國市場,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過熱的現象?

  巴菲特:我對市場並不瞭解,但我認為中國經濟在一段時間內還會高速增長。但並不表示每個月,每一年都增長,因為中間也會遇到障礙。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但是想想過去二十年中國所發生的好事情,想想有多少發展,就知道這不會停止,經濟將繼續增長。但是,也可能會有不好的情況出現,或者幾年經濟都不是很好,所有經濟體都出現過這樣的問題,不過那將是距離現在10年或20年的時候。

  巴菲特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充滿信心,但截至4月底,在中國經濟增長居全球第一、歐美及日本股市創18個月新高的情況下,中國股市卻頻遭遇振盪,股指一路下跌,在全球股市中表現墊底,這讓中國投資者感到困惑。

  記者: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錶,但是您看現在為止中國股市都非常低迷,怎麼看待中國股市表現和經濟發展情況的背離?

  巴菲特:股市和經濟不是每時每刻都緊密相連,但如果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向好,那麼股市也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向好。如果經濟不太好,那麼股市也會不太好。但是具體每一周、每一月的變化我就不是那麼在意,如果經濟好,那麼最後股市就會好。我並不知道市場明年或接下來兩年怎麼樣。我並不想被稱作是中國股市的專家,我不太瞭解中國股市。

  (在關於中國的話題中,巴菲特坦言,無論是股市,還是房地產,他並不瞭解中國市場的具體細節)

  記者:您如此看好中國,看重的到底是什麼呢?

  巴菲特:我認為中國存在各種各樣的機會,在經濟增長大環境下,你看每一個地方,都能找到機會,我們已經在汽車公司投資了,比亞迪和他們的汽車市場在中國發展得飛速,不過各種領域都會有增長。

  (機會,是巴菲特在讚譽中國時用得最多的詞。在巴菲特看來,無論是一種體制,還是一種互動關係,只要產生盡可能多的機會,就奠定了創造財富的基礎,這其中也包括中美貿易關係。)

  巴菲特:大國間考慮到其國家利益可能經常產生摩擦。但如果對中國有利、對美國也有利的時候,我們就會合作。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美國越繁榮,對中國越好。這個互利互惠的道理慢慢就會越來越明顯。

“我的工作在於長期做好”

  巴菲特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充滿信心,但截至4月底,在中國經濟增長居全球第一、歐美及日本股市創18個月新高的情況下,中國股市卻頻遭遇振盪,股指一路下跌,在全球股市中表現墊底,這讓中國投資者感到困惑。

  記者:如果請您來評價自己在去年的表現,滿分是10分的話,您給去年您所作出的決策和執行的情況打多少分?

  巴菲特:如果真的讓股東來打分,這個分數應該會不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2009年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考驗,大部分生意均獲得收益。但是,如果是打分的股東夠挑剔,他也許會注意到這個事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價漲幅19.8%,落後標準普爾500指數26.5%的增幅,這是公司自1965年以來第7次跑輸大盤。

  記者:那這對公司所秉承的價值投資理念是否一種挑戰?

  巴菲特:我對此也不是很擔心。我們的股票有那麼幾年的時間會超過整個市場,也有那麼幾年不是很好。如果整體來說,有15-20年的時間我們都是優於整個大市的話,那麼我們的工作就算不錯。

  (縱觀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伯克希爾公司的盈利特徵是,在市場向好的幾年中落後於市場平均水平,但是,一旦遇到經濟大幅振盪,伯克希爾公司一定是大幅超過市場平均水平。)

  巴菲特:價值投資目前運作得還不錯,顯然運作小額資金要比運作大額資金運作得更好,我的工作在於要在長期的時間段內做好,正如我說的,如果我在長期之內,不能做好,那他們應該另覓其他人來坐這個位置。

  答中國FANS "不要盲從任何人,包括我本人"

  記者:中國有很多粉絲想要向您學習,您覺得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要複製您的投資模式可行嗎?

  巴菲特:我認為他們可以複製這個綜合的理念。我是向一個名叫BenGraham的人學習的。我閱讀他告訴我的《智慧的投資者》這本書,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我認為對於投資來說,最主要的是不要老是盯著價格升了還是跌了,就是圍著價格轉,而是要看待它是一樁生意。如果你瞭解這單交易,你覺得你是為這個生意付出本錢,那麼你就應該買這只股票。如果你不覺得這個生意好,那麼就不要買。別人告訴你這只股票到底要升還是跌都不算數。就像購買一個農場、購買一所公寓、一棟房子或是其它別的東西,你要瞭解的是這個資產,整個生意,然後決定你是不是值得花這筆錢,如果你覺得不值,那就算了。

  記者:個體投資人除了購買股票之外,還應做些什麼?

  巴菲特:你要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對你自己進行投資。如果你提高你的才能,就能發生很大的變化。當我和學生們談話時,對著年輕人,我總是鼓勵他們投資自身的技能。如果他們能夠學到更多,能更好地溝通,不管今後如何,沒有人能從你身上拿走這些本領,通貨膨脹也不能,沒有人能!你會有一個更好的資本, 所以最好的投資就是你用盡全部解數對自己做投資。

  記者:那麼,一個出色的投資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呢?

  巴菲特:我覺得可以學習分析一個公司,還有一些潛質素質,兩者都重要,有些人在某方面有天賦,但是你還是可以學習很多東西的,你必須控制你的情緒,如果你是一個情緒化的投資者一定是失敗的投資者。

  (對於追隨自己的投資者們,巴菲特非常願意分享的他的投資理念,但是他也希望通過電視節目,告訴所有的投資者,不要盲從任何人,包括他本人。)

  巴菲特:要有邏輯性地思考,這對於別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並不在意別人如何評價投資,我只關心交易本身,我嘗試去瞭解,我嘗試去思考這單交易在10到20年後會什麼樣子,以及它的預期,如果我覺得不錯,並且價格也有吸引力,我就會購買它。

  記者:您一買什麼股票,股價就會飆升,我們在您投資中石油和比亞迪時都看到了這種狂熱,您自己怎麼看待您的這種影響力?巴菲特:我只是買我認為在一段時期會升值的股票,如果沒有人知道我們買的是什麼,那對我來說就不錯。我並不擔心我本人對股市有影響,沒有人會因為我們買哪只股票而去跟風買哪只股票,他們應該選擇他們認為有良好投資價值的股票。

  記者:但是您的確對股市的影響力太大了。

  巴菲特:我希望我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在這次與巴菲特見面、交流的過程中,記者都能感受到巴菲特對中國的信心和熱情。)

  巴菲特:但我打賭,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二十年都會很好,我對美國經濟的觀點也一樣,我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會更快,因為它的起點相對較低,但我認為會有很多好事情將在中國發生。


====================

睇到後半段已經有d眼瞓
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老生常談
全篇文章我認為重點只有兩個

1:不會有雙底,因為經濟確實在增長,不是熱錢造成的假象,債本身不是問題,除非持續不斷發債

2:全球貨幣貶值,而且特別提到不是匯率的波動,是各國都面臨高通漲年代

老實講,而家人人都話樓貴,其實正係一班"洞識先機"的人(包括炒家,散戶甚或只係一班比較留意世界經濟的平民百姓),趁低息盡快入市,為未來高息週期做好準備,而家又高又急的升幅只係透支未來的增長,無錯中間可能會回落及調整,但正如股神所講,高息通漲年代,人人爭逐資產,想大跌都難。正如股市一樣,醒目仔在公司公怖業績前一段時間已入定股票,到公布業績那日,好消息一出就走貨,之後入貨的散戶可以話一入即蟹,我好相信樓市亦會如此發展下去

Thursday, May 27, 2010

合生創展集團 (754)

合生創展集團 (754)
市值: 138.5億


基本因素
數據支持中國經濟持續向好,內地樓市有求加上低息環境、現時內房股股價已反映諸多不利因素,值博率較本港地產股為高。

發改委上週四表示,4月份前半月的成交放大伴隨著價格快速上漲,轉為成交萎縮、價格停滯。從政策出台後的市場表現看,市場預期出現積極變化,投機需求退出,部份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勢頭得到明顯遏制,市場進入觀望期,預計後期房價將高位盤整。

國資委副主任李偉關於“貨幣政策和房地產調控政策將動態微調”的言論

合生自4月股價相對同業表現

死狗中的潛力股
合生創展(754)背景
以發展中高檔大型住宅地產物業為主的大型地產集團。以土地儲備計算,合生創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型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於全國範圍內建立其優質品牌。

其發展重心位於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及長江三角洲這三個核心經濟區域,並以廣州、北京、天津及上海作為其核心基地。
合生創展09年度業績
錄得純利58億元,按年增長195%,每股盈利3.77元,不派末期息。上年末期息派10.5仙。 期內營業額112.25億元,微升4.2%。毛利率由45%降至42%。撇除投資物業重估及相關稅項,年內核心利潤22.74億元,增長31%。 09年底止,土儲3020萬平方米,已訂立銷售及預售合約但尚未交付建築面積615,706平方米,交付後2010年及其後確認收益72.61億元。 09年已落成建築面積949,294平方米,預期今年落成面積共165.48萬平方米。
策略:
合生將實施五年規劃,今年是五年規劃的第一年,在2010年將採取較為積極的發展策略

今年在去年基礎上實現合約銷售額30%的增長(去年合生銷售及預售合約出售的物業總額為150.88億港元,比2008年的95.3億港元有大幅增長,今年增長30%意味著今年銷售額目標設定為196億元以上。)

以高級商業地產為代表的投資型物業成為該公司未來“住宅物業為主,商業地產為輔”業務結構模式。2009年是合生創展在高級商業地產的起步之年,該集團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有11個商業地產項目動開發,部分項目將在今年投入運營和招商。其中最大的動作,就是動了投資70億元、位於上海副中心五角場的合生國際廣場。
策略:
審慎財政策略,不派息,不拿地王(公司今年須償還的貸款達62.33億元,其中於2月份已償還22億元可換股債券,目前餘下的手頭現金約40億元)
根據年報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該公司的土地儲備已達3020萬平方米,在上市房企中位居前列,其中相當一部分土地位於潛力黃金區域。

土地儲備
負債比率

技術因素


總結
優勢
2010年以後前景亮麗
年度業績理想
負債比率下降
銷售強勁
同業最佳土儲中一員
發展高級商業地產

風險:
經濟走下坡,國內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集團銷售進程減緩

Self study 中國地產股系列


Wednesday, May 26, 2010

Investing in a low-return world

Summary: Total returns from the US stock market over the next decade could b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ast one, but investing in gold, commodities and real estate may not be a solution.

John Bogle, the founder of Vanguard Funds, gave a seminal speech in June 2003 in which he laid down a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future long-term returns from the stock market. Stock market returns over the next ten years, he argued, will be determined by three elements:

- By how much will earnings grow between now and then?
- What value will the market place on those earnings a decade from now?
- How much will an investor receive in dividends along the way?

Bogle called these factors investment return and speculative return. Dividend payments and companies' earnings are investment returns. Changes in the value the market places on earnings - the market's P/E ratio - are speculative returns. Bogle argued that for a rough estimate of future market returns, you can simply add the three numbers together. (You should really multiply earnings growth by the change in P/E, but there's not much difference in practice.) The dividend yield plus earnings growth plus the change in the market's P/E ratio will give you total future returns.

Bogle showed that the US stock market returned an average of 10.4% annually in each decade between 1900 and 2000, of which 9.8 percentage points came from earnings growth and dividends, and 0.6 percentage points from an increase in the market's P/E ratio.

Speculative returns fluctuate far more than investment returns, though.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 70s, when total annual returns were just 5.9%, was driven by a collapse of the market's P/E ratio that sliced 7.5% off returns each year. The bull market of the 80s and 90s, when total annual returns were 17.3% and 17.8% respectively, was driven by a dramatic rise in the market's P/E ratio that added 7.7% annually to returns in the 80s and 7.2% in the 90s.

At the time he gave his speech in 2003, Bogle predicted that the stock market would return only 7.5% over the next decade. Earnings would grow by about 6%, dividends would add 2%, and the market's P/E ratio would contract slightly. Bogle argued that the market's P/E ratio tends to revert to its historical mean level, which is about 15.5 since 1935. You can read Bogle's speech here; I've also put some links to some of his books on the right hand side of this page, which are excellent for investment professionals and retail investors alike.

When Bogle gave his speech in June 2003, the S&P 500 was trading at about 19 times operating earnings (its multiple of reported earnings would have been higher). Nine months later, in March 2004, the S&P 500 was trading at about 18 times 2004 estimated operating earnings, 22 times reported earnings, and 23 times "core" earnings, a new measure that Standard & Poor believes is a more accurate measure of corporate profits.

Can we then expect total stock market returns for the next decade to be about 7.5%? Not according to John Mauldin.

John Mauldin's new book, Bull's Eye Investing - Targeting Real Returns in a Smoke and Mirrors Market, asks where the stock market will be in ten years' time, and how you should invest as a result of that. It's potentially important, not so much because Mauldin disagrees with Bogle's estimate of future returns, but because his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are so different. (You can find a link to the book on the right of this pag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book, Mauldin sets out to prove that in ten years' time the US stock market will likely be no higher than it is now, and possibly significantly lower. (Mauldin's book follows a recent spate of books that predict impending financial declines for the US, the most prominent of which I've also linked to on the right of this page.) Like Bogle, Mauldin uses the framework of estimating dividends and earnings growth - Bogle's investment return - and the value the market will place on those future earnings - Bogle's speculative return. But he differs sharply with Bogle because he thinks the market's P/E ratio will contract, and earnings growth will be below its historical average.

First, on the market's P/E. Mauldin thinks that the market's P/E ratio will fall over the next decade for four reasons:

Secular bull markets have never started from times when the market's P/E ratio was as high as it is today.
The market is currently overvalued compared to its historical average using multiple measures, and will likely revert to its mean valuation. (This is also the current view of money manager Jeremy Granthan, whose excellent quarterly letters and asset class forecasts you can access via the link on The Market Resource Page.)
The risk premium is currently too low, given recent corporate scandals and geopolitical risk. The risk premium is the return investors expect from risky assets (stocks) over and above the return on assets which bear no principal risk (US Treasury bills). A rise in the risk premium would mean that investors would have to expect higher returns in the future, which means present values would have to fall. In other words, the market's P/E ratio would have to fall.
In the past, the market's P/E ratio has fallen when inflation has risen. The market's P/E ratio also falls when an economy slips into deflation. Given the US economy's current inflation rate (close to zero), there's therefore nowhere to go that would result in a higher P/E ratio for the market.

Next, Mauldin provides four reasons why corporate earnings will grow more slowly than their historical rate of 5.7% to 6%:

Companies' future reported earnings will be depressed by the adoption of stricter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expensing of options, and higher pension costs.
The retirement of the baby-boomers in the US and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s of Europe, China and the ex-Soviet bloc will depress demand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It will also dramatically raise government spending on health care and pensions and thereby push up tax rates, further hampering economic growth.
The US budget deficit and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will lead to a 30% to 40% decline in the dollar and weak economic growth.
Innovation works in cycles, resulting in periods of fast growth followed by overinvestmend and slower growth. Mauldin thinks these cycles last about 55 years, and we're entering the slow phase now.
In sum, expect P/E ratios to fall and earnings growth to disappoint. Add in dividend yields far below their historic average, and total market returns for the next decade look bad.

How bad, exactly? Well, Mauldin suggests that P/E ratios could fall from their current average (18-23, depending on how you calculate earnings) to below 10. Somewhat offset by mediocre earnings growth and 2% dividends annually, Mauldin thinks that net returns for the broad stock market over the next decade will probably be zero to slightly negative. Mauldin's estimate is similar to Jeremy Grantham's most current seven year forecast of minus two percent annualized returns from US large cap and small cap stocks, but a lot worse than Bogle's June 2003 estimate of 7.5% annual returns.

In some places in his book, Mauldin suggests that total returns will be far worse. He refers to "the long term secular bear market with the slow economic growth I predict for the rest of the decade", and predicts that the Nasdaq, with its inflated valuations and lack of dividends, will plummet, ending up lower than the S&P 500. That's quite a fall, given that at the time I write this the S&P 500 is at about 1,100 and the Nasdaq's at 1,925.

Given this depressing prognosis, how does Mauldin think you should invest for the next decade?

With total returns from the US stock market expected to be zero or negative over the next decade, what's an investor to do? Mauldin mak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Buy value stocks. "Buying deep value for the long term is a strategy that works in all types of markets", Mauldin says. Value stocks have histically outperformed growth stocks, so you should buy stocks when their price is below the present value of their future earnings. If you can't pick value stocks (or, I should add, calculate present-discounted-values...) then buy equity mutual funds run by value-oriented managers. Mauldin recommends that you buy stocks with low P/E ratios, and wait until the market's overall P/E is below 10-12 to buy index funds. (His approach sometimes mirrors and sometimes differs from other advocates of value-stock investing. I've linked to some of the best books on the topic on the right.)
Buy dividend yielding stocks, because "a stock with a 6 percent dividend rate will roughly double your portfolio every 14 years after taxes, even if there is no growth in the stock or growth in the dividend".
Buy only short term bonds, since interest rates are heading up. If you can, choose foreign bonds, since the dollar will fall by another 30-40%. Buy the bonds directly and hold them to maturity in a laddered bond portfolio. Don't buy bond funds, because you'll take a hit to your principle as rates rise.
Buy gold, because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the price of gold is up, and will be so until the dollar stabilizes". Even better, buy gold stocks since they are leveraged to the price of gold, but make sure you know which companies' stocks to pick.
Invest in commodities, through commodity pools and global macro funds. Like gold, commodity prices should benefit from the falling dollar.
Buy real estate by borrowing money while interest rates are low, and servicing the debt by renting out the property. "Infl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your friend", by pushing up the value of your property while reducing the real value of your debt.
Do Mauldin's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make sense?

John Mauldin's recommendation to buy stocks, gold and real estate, and to own only short-term bonds is based on a strong assumption: that the primary risk over the next decade is inflation.

When prices are rising, investors want to own real assets and borrow nominal assets. If you own property, its price should rise with inflation. If you own stocks, corporate earnings should increase as companies raise the prices they charge. And because the US dollar becomes less valuable as prices rise, gold should do well. In an inflationary environment, bonds do badly: their principal value is eroded over time, and their interest payments decrease in real terms as prices rise. For exactly that reason, it makes sense to borrow money when inflation is rising: the amount you'll have to repay in real terms will be less than when you took the loan. That's why Mauldin thinks that borrowing money - a nominal asset - to purchase property - a real asset - makes sense for the next decade.

But what if deflation takes hold and prices actually fall? Then all of this is reversed. If you hold cash in a money market account, it gets more valuable by the day. But the prices of gold and property decline, and corporate earnings fall as companies charge lower prices for their goods and services. In a deflationary environment you want to own nominal assets and avoid real assets. The home-run investment before deflation sets in is long-term bonds, because the principal becomes more valuable as prices fall, while interest payments are higher than from short-term bonds. The worst investment in a deflationary environment would be to borrow money to buy property. Deflation would boost the value of the debt (the nominal asset) and slice the nominal value of the property (the real asset), so you'd lose on both ends of the trade.

So a lot hinges on Mauldin's assumption that inflation is more likely than deflation over the next decade. Is that assumption correct? That's far from clear.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outlook for the US economy over the next decade - whether it will face inflation, deflation or price stability - will be determined by five factors:

The twin deficits. The federal bugdet defici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re both potentially inflationary. Th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could lead to a declining dollar, which would raise import prices. And when governments face large and intractable budget deficits, one "solution" is to inflate away the value of the government's outstanding debt.
Accelerating economic growth due to liberalization of markets. China, India and the ex-Soviet bloc are rapidly liberalizing their economies. That should boost economic growth in those countries and the countries they trade with. Rising demand from those countries should push up the price of oil and commodities, and potentially boost demand for US products. Impact? Inflationary in the short run. But what about the long run? If energy and commodity prices are pushed up by rising demand from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mpact on US aggregate demand will be negative. (Rising prices due to external forces are equivalent to a tax on an economy.) Will overall prices in the US rise in line with commodity prices, or will the negative economic impact lead to falling prices and lower margins? Not clear.
Increasing global competition. The opening of the low-cost labor markets of China, India and Eastern Europe has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that improvements in communications and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ve made outsourcing easier than ever. This should push down the price of labor (which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production cost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Unless Western countries quickly retrain and re-educate their workforces, the period of structural change could be highly deflationary.
The aging of the US, European and Russian populations. More on that in a moment.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Deflation could inflict serious damage on the US economy due to high household and corporate debt relative to historical levels. Fed governors have stated that they will do everything they can to prevent deflation.
How will these factors play out? Not clear. The forces of inflation versus deflation and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within that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e debate. As the cyclical upswing in the US economy takes hold and the employment data improve, the short-term risk of deflation seems to be receding. But the deflationary forces of globalization and aging are secular, not cyclical, and won't disappear due to a recovery in the US economy. Demograph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o we'll look at that in more detail now.

The problem of global ag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investors, and is becoming more urgent. In 2006, the first of the American "baby-boomers", born in 1946, will reach their 60th birthdays, the earliest legal retirement age. Then, in 2011, they'll be eligable for full retirement benefits.

The impending increase in government benefits payments caused by the retirement of the baby-boomers is occur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US is running an unprecendented budget deficit. Think-tanks and policy makers have therefore begun to ask some tough questions:

What will be the impact on the federal budget deficit of the increase in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payments?
Will tax rates have to rise to pay for these benefits?
Will a balooning budget deficit push up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Can retirees rest assured that their benefits won't be cut?
Fed Chairman Alan Greenspan has raised the public policy issues in speeches and testimony to Congress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lately. He's expressed concern about the budget deficit, but has avoided calling for tax increases or even a reversal of recent tax cuts. Instead, he advocates reducing future benefit payments, partly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a new way to calculate the price index that would cut the future value of index-linked benefits.

The result of this debate has been that much of the discussion about global aging has focused on benefit payments, taxes and the budget deficit, and how these factors will impact retirees and workers over future decades. Because rising deficits have historically led to inflation, viewing the global aging issue primarily from the tax and budget deficit perspective has led peopl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global aging is an inflation problem.

Laurence Kotlikoff and Scott Burns in their book The Coming Generational Storm, for example, paint a picture of aging global populations and then writ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doing all the things that mark an economy soon to be wracked by inflation and a weak currency."

And of course, they specifically mention the large and growing budget deficit. It won't surprise you to hear that Kotlikoff & Burns therefore provide the following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Buy gold.
Buy real estate.
Buy inflation-protected government bonds (TIPs).
But the assumption that global aging will result in inflation - even given the growing budget deficit - is questionable. First, as Alan Greenspan realizes, most goverment obligations to retirees are index-linked, even if most current government debt is non-index linked. If governments print money to fund their deficits, their future obligations won't go away. Second, the retirement of the baby-boomers could have a strongly deflationary effect.

In Global Ag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published by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uthor Robert Engl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as retirees withdraw money from their savings and pension fund outflows exceed inflows, the resulting sales of equities will massively depress stock prices. Others have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that house prices could decline as retirees move into smaller houses after their children leave home and they reduce their living expenses. And in countries that face population declines, such as Japan, Italy, Germany and Spain, demand for housing will fall.

In two other books, The Great Boom Ahead by Harry Dent and a rather sensationalist short follow-up by Daniel Arnold called The Great Bust Ahead, the authors argue that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45 to 55 year olds over the next decade will depress aggregate spending in the US.

These effects - falling equity prices, potentially falling house prices and reduced aggregate demand - are strongly deflationary. Yet Mauldin accepts Kotlikoff & Burn's assertion that population aging will lead to inflation, and adopts their recommendations to buy gold and real estate. Even Jonathan Clements, who writes an excellent personal finance colum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peated the recommendation to buy real estate by putting money into your own hom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inflation and taxes will both rise due to the aging problem.

Now, don't get me wrong: I'm not coming down on the side of deflation in this debate. However, adopting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US faces rising inflation over the next decade without 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and investing accordingly in property, gold and other real assets seems premature and risky.

Consider these points:

Japan has been hit by the population aging problem earlier than other countries, and has experienced deflation and significant declines in equity and property prices.
"Gold is a wonderful diversifier, but like any pure commodity that generates no economic return, and whose entire return is based on price speculation, it carries enormous risk". That's a quote from Jack Bogle.
House prices in the US and UK are at historical highs relative to incomes, and have been rising at a rapid rate due to low interest rate mortgage financing. As interest rates rise - particularly if real interest rates are driven up by government borrowing - property prices could take a hit. If they return to historical multiples of average incomes, the decline could be dramatic.


So I think we should approach Mauldin's recommendation to buy value stocks, gold and real estate with caution. If inflation rules, he'll be right. But if deflation rules, these asset classes could prove to be money losers.

Six Reasons Why the Market Correction Is Not Over Yet

Six Reasons Why the Market Correction Is Not Over YetThe market correction is not over. Here are the 6 reasons:

The 3-month Libor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has hiked up to 0.54%, the highest since last August. If the situation continues worsening, banks will stop lending to each other again, which could easily force a couple of them to go under.
The VIX has been above 40 for 3 times in the past 20 years. One was around the Black Monday in 1987 and another was the 2008-2009 Great Recession. Last time it jumped, it stayed high for 4 months. As of now, the chart is very similar this time.
The flash crash from May 6th is eerily strange. When Lehman Brothers (LEHMQ.PK) went bankrupt, the first day the Dow dropped about 780 points. We didn’t have any liquidity then. How could a 300 point drop trigger the issue? Either market makers were playing the game or it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liquidity issue in the markets as the sell side is way too big so that its pace has to be slowed down systematically. The ban on the naked shorts by the German government is just another footnote.
Three major indices, the Dow, S&P 500, and Nasdaq Composite, have stayed below their 200 day moving average for 4 days, except last Friday for the Nasdaq Composite, which simply confirms the downward trend.
Currently, the Nasdaq Composite Bullish Percent Index is at 51.39%, and its new-high-new-low stands at -157. Compared to the first big correction that happened in 2004, since the Internet bubble burst, the numbers are 33.77%, and -264.75, respectively. Further, the Nasdaq Composite Advance-Decline Issue is at -917 and the CBOE Option Equity Put/Call Ratio is 69%, leaving more room for further hammering.
Austerity measures at the government level, compounded with the ending of stimulus programs world wide, simply suppress the consumer spending down the road. As the markets look 6 month ahead, it is the right time for the markets to re-valuate all the stocks.
Saying that, the Dow has formed a hammer candlestick pattern yesterday. Let’s see what will happen today.

Six ETFs That Will Take a Hit in a European Banking Crisis

Six ETFs That Will Take a Hit in a European Banking Crisis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Greece has spread to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ystem, pushing up the cost of borrowing. Severa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TFs have high exposure to banks in Europe. Be sure to know what they are.

On Monday, the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or Libor—the rate at which banks lend money to each other and a vital sign of their mutual trust—rose to its highest level since last July. In turn, European banks are being forced to pay more for short-term dollar borrowings than ot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Asia, report Carrik Mollenkamp and Randall Smith and David Enrich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Lenders are becoming all-too-skeptical about the risks that European banks are infusing throughout the banking system at this point. The Libor’s jump the most pronounced in European banks and borrowing costs are also increasing more quickly there than they 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ts agree that the markets have already priced in a weaker European banking system. Investors there, however, are feeling that perhaps the governments there have lost their bank-saving appetites, which if true could put them at more risk.


iShares S&P Global Financials (IXG): 46.6%, banks; 25.2%, other financials; 19.6%, insurance; 26% in Europe


SPDR EURO STOXX 50 (FEZ): 29.3%, financials


iShares MSCI United Kingdom (EWU): 21.7%, financials


SPDR S&P International Finance (IPF): 55%, banks; 16.9%, insurance; 8.8%, capital markets; 50% in Europe


iShares S&P Financials Index (EUFN): 56% exposure to European banks; U.K., 28.7%; France, 13.2%; Switzerland, 12%; Spain, 11.8%; Germany, 10.4%


iShares MSCI ACWI ex-U.S. Financials Index (AXFN): 61%, banks; 32.3% in Europe


Tisha Guerrero contributed to this article.
Disclosure: None

119 AND 337

119 比例看上8.9元
337 黄金比例看上4.2-4.8


Thursday, May 20, 2010

2010年5月20日曹仁超同遮唔同柄

2010年5月20日

曹仁超
同遮唔同柄

5月19日,周三。Global Macro Investor Newsletter作者Raoul Pal認為,踏入5月道指面對另一次大跌市;自4月26日起投資者必須扣緊安全帶及保持鎮定,因為股市已變得十分顛簸,只有技高膽大者才能化危為機,普通投資者最好避之則吉。

道指正面對由高位11258點回落前升幅38%的調整,即後市可見9439點。去年3月美國政府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令美股連升十四個月;這次歐盟領袖推出7500億歐羅「救命」計劃,只可惜同遮唔同柄、同人唔同命,上述政策除令歐羅大跌,卻未能令歐洲股市大升。

投資策略原是生活方式

在《論戰》一書我老曹強調採用投資策略,今天才發現所謂投資策略,原來是一種生活方式(Lifestyle)。你是無法教曉80後年輕人運用投資策略,因為他們心態仍是戰場上的小兵,樣樣都想試,作風是「有前冇後,死咗罷就!」要人到中年,才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未到耳順之年,是無法了解「無為」的可貴(可以唔投資,最好唔投資;沒有十足把握,例不出招)。

我老曹1967年開始出社會做事,發現經濟周期十分有規律。例如1968年至1973年,七年繁榮期後,是兩年衰退期;1975年至1981年又是七年繁榮期後,出現兩年衰退期;1983年至1989年七年繁榮期後,同樣出現兩年衰退期;1991年至1997年七年繁榮期後,一樣出現兩年衰退期。但1997年7月1日後,經濟周期卻變得十分混亂,再沒有七年繁榮期、兩年衰退期呢支歌仔唱矣,例如1998年9月至2000年3月,只有十九個月繁榮期;2000年3月至2003年5月回落期,為時共三年。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只有四年半繁榮期,到2008年11月止的回落期則只有十三個月,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上升日子共一年……。過去九年的盛衰周期從1997年7月1日起不復存在。我老曹相信,香港經濟已進入高原期(共十五年),然後再進入回落期。一個大循環共五十五年到六十五年,高原期十五年,然後進入十年衰退期?食有時、睡有時,有些時候無論你如何精明都無法逃避風險,因為人是不能勝天。

美國國家通脹協會(The National Inflation Association)指出,過去一年美國食物價格升22.4%(蔬菜升56.1%、生果升28.8%、蛋類升33.6%、牛肉升10.7%、農產品升9.7%),由於食物及能源由核心通脹剔除,令CPI升幅不大。下層社會面對食物價格大漲,生活壓力是十分大。不同階層的人對於通脹,感受完全不同。通脹短期而言並不可怕,只有長期才可怕。我們不應該因為擔心溫和通脹而作出錯誤投資,例如1980年1月在850美元一盎斯時買金、1990年1月投資日本股票、2000年1月買科網股、2007年10月買美國金融股、2009年1月買美國政府債券。

美滙指數或升越08年水平

隨着歐盟各國紛紛出事,這次美滙指數回升期極可能超過2008年那次,可壓抑CPI上升;何況經過環球金融海嘯後,金融業與客戶的互信關係已徹底改變,客戶變得充滿憤恨,並抗拒金融從業員推介,兩者之間的互信蕩然無存。金融業要重返2007年水平,將是很久很久以後之事矣。不過,銀行乃百業之母,經濟一旦失去金融業支持,好極有個譜。這情況有如妻子發現丈夫不忠但又無法離婚,於是生活在互相猜疑的日子,表面上仍是一個完整家庭,但其實並不愉快,皆因已失去互信。

目前最大爭拗是去年8月4日上證指數由3478點回落,到底是熊市還是牛市一期調整?亦即是說,從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1664點開始上升,到底是熊市結束,還是熊市一期結束後的反彈(即2008年10月至09年8月上升是熊市二期)?這方面的答案要等候上證指數能否守住2500點去決定。我老曹相信內地牛市已開始,去年8月至今回落只是牛市一期調整,並否定中國泡沫論。最後誰對誰錯,由股市走向決定(因沒有人是先知)。

里昂證券估計,中國、印尼及印度年收入3000美元或以上的人士將由目前五億七千萬人增至2015年的九億四千五百萬人,增幅達85%。這批人年消費將由目前2.9萬億美元升到5.1萬億美元。其中又以中國最勁,年收入3000美元以上人口將由今天佔總人口27%,到2015年佔總人口44%,即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入中產階級大量湧現期(情況有如八十年代至97年香港)。

Beijing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Network報道,北京樓價踏入5月份回落1790元人民幣一平方米,成16898元人民幣,較4月份降9.6%。看來內地一線城市樓價5月份開始回落。

地產商四大賺錢法門

地產商可分為四大類:一、靠房子增值賺錢;二、靠土地增值賺錢;三、靠開發房子賺錢;四、靠開發土地賺錢。第一類亦稱「收租股」,主要是持有優質物業作收租用途,透過房子增值去賺錢。第二類近年香港已比較少見,但內地仍多,尤其在八、九十年代,過去香港五、六十年代亦是如此,說難聽點就是炒地皮;香港政府自1970年起已管制炒地皮行為,內地近年亦開始管制,今天地產商如持地不興建物業,政府將收回土地。第三類是透過開發房子賺錢,典型例子如九倉(004)將尖沙咀貨倉改為今天的海洋中心、新世界發展(017)將藍煙囪碼頭發展成為新世界中心;太古洋行將太古船塢改為太古城;和黃(013)將均益倉改為和富中心、將發電廠址改為城市花園、香港仔發電廠改為鴨脷洲中心,美孚油庫改為麗港城等。其他還有鷹君(041)在旺角收購舊房子改建朗豪坊、新鴻基地產(016)將官塘工業樓重建為商場及寫字樓、長江實業(001)將希爾頓酒店改為長江集團中心、凱聯(105)將尖沙咀凱悅酒店改建為iSquare等。換言之,透過將舊物業重建、更改土地用途而從中獲利。至於第四類即開發土地者,例如七十年代香港政府計劃發展沙田、元朗、大埔、粉嶺、將軍澳、上水等新市鎮,新地、恒地(012)、華懋等及早買入當地的農地並申請更改用途,將之發展成為商住物業而獲利。

作為小市民,自然無法透過上述四大方法獲利。由於這些公司大部分已上市,我們可以利用投資者恐慌情緒出現時作為買入機會,並利用過分樂觀情緒出現時作為賣出機會。地產股股價波幅往往較地產本身大,故一樣可以從中獲利。在香港經濟成長過程中,樓價起落過多少次?例如1967年、1974年、1982年、1989年、1994年、1998至2003年、2008年都是低潮;反之,1973年、1981年、1987年、1993年、1997年、2007年及2010年都是高潮。如你在低潮時不買房,逢高便呱呱叫「買不起樓」,又可怪誰?樓價如非上漲便是下跌。請借給我一雙慧眼,能看清當前形勢,而非好似部分人咁只曉吵吵鬧鬧。樓價同股市前景永遠是撲朔迷離,如高價入市(例如1997年)自然變成房奴;反之,如低價入市(例如2003年),今天都唔知幾過癮。

各國房策互有利弊

政府可更改土地政策去影響樓價,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及不少歐洲國家政府,都奉行廉價房屋政策。不過,各位可以問問新加坡人、馬來西亞華僑甚至德國人,為何他們都跑來香港搵食?中國在1994年前亦採用廉價房屋政策,1994年房政改後,內地房價才大幅上升。世上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案,只能兩害取其輕。不少國家政府透過刺激房價上升去增加市民消費,保持經濟繁榮;反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政府並不鼓勵消費,才壓抑房價上升,經濟表現不及香港好。香港政府1953年起推行「雙軌政策」,即私人樓同公屋(主要是徙置區,其後改為廉租屋),1976年起公屋陣營內更加入居屋,由於不是私人樓宇,銀行很難為居屋提供按揭。為解決上述問題,居屋按揭由政府兩大機構(房委及房協)擔保。問題是那些完成補地價後的居屋,政府兩大機構便不再提供擔保,但居屋規格又不符私人樓宇管制條例,銀行在提供按揭上有一定困難。目前接近三十萬間居屋既不能出租,在私人物業市場買賣亦因按揭困難不易流通。2003年起政府已決定停建居屋及想辦法解決居屋的流通性問題,但至今未有善法。

大部分人Broker或Trader不分。股票經紀除代客買賣股票外,許多時亦從事短期買賣以增加自己的佣金收入。1970年至1974年我老曹的行為亦是一位Broker,但四十年過去,至今未見一位Broker賺大錢,理由是他們太短線。Trader通常是投資公司經理,主要是利用「趨勢」代客在低價時收貨、高價時賣出,着重中長線。兩者最大分別是,前者追逐蠅頭小利,後者着眼本小利大的項目。

1975年開始,我老曹投資策略上最大改變是決定成為Trader,不再追逐蠅頭小利。然而,不少散戶至今仍擁有Broker性格,最愛即日鮮。

何謂「周期股」及「非周期股」(或叫防守性股份)?最簡單如地產發展股便是典型周期股,當經濟繁榮期人們便買樓,經濟衰退期人們不但不買樓,反而賣樓。反之,公用股乃典型非周期股,無論你有錢或冇錢之時,都需要用電及坐巴士(本港地鐵公司﹝066﹞則因為同時擁有物業發展項目,因此互相抵消)。投資周期股應在2003年大部分人賣樓時買入、2010年大部分人買樓時賣出。至於非周期股例如公用股,自2007年10月股市開始回落,但由於利率看跌,公用股至今仍可獲利。2003年4月至07年10月周期股的升幅是非周期股的兩倍到三倍;反之,當2007年10月至08年10月周期股回落70%之時,非周期性股仍可上升100%。

資深投資者似在派發

何謂「不對稱反覆無常」現象(Asymmetric Volatility Phenomenon,簡稱AVP)?各位有否留意2008年10月至09年3月那段日子的恒生指數?那便是典型AVP期。由於資深投資者開始收集股票,令股價上升,但壞消息不斷出現,散戶拋售,令股價繼續回落;在這段日子指數大上大落……資深投資者明白這時買入可能買貴,但長遠而言不會買錯。大家又有沒有留意到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恒生指數再次出現AVP期?代表資深投資者在派發,但好消息仍不斷出現,形成股市時好時壞。

何謂協同效應(Correlation Coefficient)?簡單點說,當長江實業股價上升時,其他地產股或多或少跟升。在同一行業如有一隻或以上股份上升,其他同類股受刺激亦上升;反之,如有一隻或以上股份率先回落,其他同類股份亦受影響而回落。

何謂共進退(Covariance)?最典型例子如思捷環球(330)。由於業務集中在德國,歐羅偏好可令思捷股價上升,歐羅跌則思捷股價亦挫。其他如油價升石油股升,油價跌石油股跌;銅價升江西銅(358)升,銅價跌江西銅跌等,都叫做「共進退」現象。

世上沒有贏梗的投資

投資者常犯錯誤:

1. 投資ABC股贏梗。世上沒有一項投資可以贏梗;愈是「熱門股」,愈代表該股「overvalued」。在過度超買時吸納,如何賺錢?例如1997年上海實業(363)、北控(392)連上市申請表格亦炒到500元一張。2000年TOM仔上市,連紋身大隻佬都到旺角滙豐銀行排隊。

2. 好多人質疑市況太差,點買股票?生於憂患,死於逸樂。事後往往證明在市況差時,才是買股票好時機。

3. 大行推介跑贏大市?事實證明由有名氣大行管理的投資組合,大部分均跑輸大市。請看看金融海嘯中所謂大行的投資組合表現如何?

4. 分散投資可逃避風險。事實證明持有五十隻劣質股不如持有一隻優質股。分散投資只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5. 許多人有1萬元賺而急急獲利。結果贏粒糖、輸間廠。如你的投資剛上升10%,應該進一步買入而非獲利回吐。千萬不要為眼前1萬元利潤而放棄未來賺大錢的機會。

如要投資成功:A. 自己作決定,不要盲目相信投資專家或股票經紀。B. 學習管錢。C. 大部分離岸產品皆沒有投資價值,但有少數例外。D. 大部分結構性產品皆隱藏風險,如自己不了解少沾手為佳。E. 不要期望證監可以保護你,證監的作用有如警察(賊過之後,警察才出現),在你被打劫之時,警察往往不知在何方。F. 不作投資不會死人,盲目投資卻可以死人。

Monday, May 17, 2010

472


文章總數: 20 篇
1. 五一臨近婚慶高峰即將到來酒類銷售漸趨旺盛 白酒“爭占”婚宴市場 [蘭州晨報] 2010-04-29 C02 品味·五一專輯 張克演
2. 茅台PK五糧液 品牌延伸一個乏力一個過頭 [證券日報] 2010-04-13 C03 唐振偉
3. 中國酒業 借勢世博營銷正當時 [經理日報] 2010-04-12 10 市場營銷
4. 金六福(00472)全年賺2950萬上升21﹒6%,不派息 (08:39) [經濟通] 2010-04-09
5. 媒體誤解白酒運營模式 專家解惑瀏陽河年份酒 [中國新聞社] 2010-03-31 生活新聞
6. 雲南白酒,路在何方? [經理日報] 2010-03-29 10 市場營銷
7. 五糧液舞劍醬香酒 意在茅台 [證券日報] 2010-03-26 C02 唐振偉
8. 後來者金六福 [21世紀商業評論] 2010-03-05 56-61 案例 黨永嘉
9. 華致酒行珍酒新品隆重上市 [長江日報] 2010-02-25 12 教科衛新聞
10. 白酒企業並購品牌整合需要深思熟慮 [經理日報] 2010-02-01 12 糖酒周刊
11. 華澤重金押注“小茅台” [經濟觀察報] 2010-01-25 26 張曉暉
12. 五大板塊成型,金六福投資、華致酒行雙輪驅動 十年收購戰吳向東叫板茅五要做酒業國美 [南方都市報] 2010-01-19 C12 焦點 伍靜妍
13. 十年收購戰 吳向東叫板"茅五"要做"酒業國美" [中國新聞社] 2010-01-19 經濟新聞
14. 珍酒剝離華致酒行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0-01-18 19 產業公司 林晨
15. 酒股惹憧憬 基金也垂青 [香港經濟日報] 2010-01-15 A16 金融 投資博客 蘇麗珍
16. “半價茅台”出世叫板“茅台”?跳出金六福,吳向東全產業鏈打造60億酒業帝國 [南方都市報] 2010-01-14 C05 天天財富產業·公司 伍靜妍 劉莎
17. 2010年白酒行業將進入發展拐點期 高端白酒增量提價二線品牌爭當主角 [晶報] 2010-01-08 B15 財經產經
18. 華致酒行惡補資金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12-21 19 產業公司 徐雅玲
19. 提價預期令經銷商另謀出路 五糧液最大經銷商轉做葡萄酒 [南方日報] 2009-12-10 B06 食品·酒飲 周照
20. 塞翁失馬品牌誕生 華澤打造酒業王國 [信報財經新聞] 2009-12-02 P17 專題報道 安永企業家獎系列報道 吳賢軍 張聞文
1 .蘭州晨報 | 2010-04-29
C02| 品味·五一專輯| By 張克演
五一臨近婚慶高峰即將到來酒類銷售漸趨旺盛 白酒“爭占”婚宴市場

五一臨近,一年一度的婚慶高峰即將到來。據悉,今年五一當天,蘭州上規模的飯店,婚宴基本上已經被提前搶訂一空,有的酒店甚至接待了六七家婚宴的預訂,如此看來,婚宴用酒又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日前記者從甘肅一些白酒企業以及外地白酒的蘭州經銷商處瞭解到,多數白酒企業非常看好這個商機,並且推出了有針對性的促銷活動招徠顧客,搶佔婚宴市場。

白酒企業參與婚慶促銷

為了迎接婚慶旺季的到來,蘭州白酒企業紛紛行動起來,特別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婚慶用酒買贈等相關促銷活動。“我們主推的婚慶用酒價位在35元左右一瓶。”漢武御系列白酒相關負責人透露。而甘肅金徽酒業公司和古河州酒業等地產白酒企業也紛紛針對新人推出了優惠的買贈活動。

除此之外,全興520、金六福等外地白酒也在積極展開促銷活動。漢武御酒業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做婚宴市場,首先酒質要好,在產品包裝的設計上最好加上喜慶的元素,這樣較符合婚宴的氣氛。其次,要根據不同的市場找到符合這個市場婚宴的適中價位,過高過低都不好,這很關鍵。

專用婚慶白酒銷售不火

其實,婚慶用酒一直以來都是許多白酒企業覬覦的大蛋糕,不少廠家甚至加大了“婚宴專用酒”的開發力度。據瞭解,全興520、金六福等很多白酒廠商都開發了婚宴專用酒,用新穎的包裝、獨特的口感來搶佔婚慶市場。

一次參加朋友的婚禮發現,他們的婚宴酒很有個性,除了外包裝是滿眼的紅色,標簽上還印製了兩位新人的照片及相關文字說明,頓然讓人覺得很有新個性。但是據市場銷售人員透露,“婚宴專用酒”目前的銷售效果卻不夠理想,整體行情不溫不火。蘭州一位白酒經銷商分析說,“婚宴專用酒”是以功能細分的產物,它的定位只能為結婚所用,缺少延伸性。首先,婚宴酒只會集中在婚宴場合消費,離開婚宴場合消費婚宴酒的幾率幾乎為零;其次,蘭州消費群體對婚宴專用酒的認知程度不高,在實際婚宴上使用非婚宴酒的情況大量存在。

婚慶酒市場有待培育

一婚慶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從蘭州各大婚慶公司反饋的情況看,婚慶酒市場整體不錯,市場前景也是比較廣闊。如果能加大培養一下消費者對“婚宴專用酒”的認知度,銷量或許會有很大提升。

在採訪中,某知名白酒婚慶專用酒經銷商對記者說,目前,婚慶專用酒市場並不成熟,有待培育。他告訴記者,目前婚慶用酒的促銷手段一般有以下三種,與婚慶公司聯合促銷、採用實物搭贈促銷、將同品贈送促銷等方式,但是,從市場發展的長遠看,婚慶白酒的概念營銷對中國酒業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而當前婚慶用酒還需要探索一種全新的營銷方式和推廣渠道,酒類企業除了重視品牌建設之外,還要積極倡導終端創新營銷、整合營銷等。另外,白酒市場的細分化、消費個性化、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有針對性地把喜慶用酒做細做透,也是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本報記者張克演



文章編號: 201004292600127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2 .證券日報 | 2010-04-13
C03| By 唐振偉
茅台PK五糧液 品牌延伸一個乏力一個過頭

□ 本報記者 唐振偉

目前,從茅台和五糧液披露的年報來看,在盈利能力方面,茅台依然處於優勢地位。年報顯示,雖然五糧液去年營收達到111.3億,超過了貴州茅台的96.7億;但五糧液淨利潤只有32.4億,仍然遠低於茅台的43.1億。

品牌中國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穆峰指出,茅台的盈利能力較強,利潤較高,一個關鍵因素是其一直堅持的高端品牌形象及產品使其品牌的溢價能力較好。

茅台堅持高端 但文化整合乏力雖然市場很大,但不可能全部通吃,做好自己領域的第一,那就是很好的競爭戰略。穆峰指出,品牌延伸一定要注意保護其核心資產,從高端走向低端,是對原有品牌形象及資產的破壞。茅台的品牌策略沒錯,而且國酒茅台的高端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如果推出中低端產品,這對茅台的負面影響更大。

五糧液不一樣,擅長營銷,針對不同人群和消費習慣推出了很多子品牌,每個都需要品牌維護。這就好比,一個媽媽養一群孩子和養一個孩子所承受的壓力是有差異的。所以,從年報上看到的是五糧液的毛利不如茅台高。當然,五糧液的這種多品牌策略也沒錯,也是企業發展的一種很好的選擇。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晨就指出,五糧液通過OEM貼牌擴張,買斷經營的方式,占據了如今龐大的消費市場。而五糧液卻未進行合理的規劃,過度擴張,導致品牌混亂,一些子品牌太差使得主品牌價值受損,一些發展較好的子品牌也威脅到主品牌的發展。茅台坐擁“國酒”稱號,卻沒有很好的利用此文化優勢,其子品牌文化營銷顯得凌亂無力,與五糧液相比,在文化整合方面較弱。

五糧液多品牌延伸 但影響品牌形象陳晨進一步指出,五糧液全面奉行“進行多品牌延伸,佔領各檔各個細分市場”的戰略,茅台主要發展高端品牌,瞄準高檔市場,與五糧液相比,茅台的品牌戰略較為簡明,它主要在於緊緊抓住高端客戶,不追求產量和銷售額,而是佔領高端市場並進行細分,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茅台模式最大的優勢是品牌清晰化,鞏固了茅台的品牌價值;而從品牌價值方面;而五糧液太多太雜的產品直接造成了五糧液品牌資源的浪費,從而影響到其品牌價值。另一方面而言,五糧液品牌多,形成了以母品牌為主,子品牌為輔的局面,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五糧液品牌滲透面廣,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消費群,使得品牌得到延展和提升;而茅台劣勢是品牌較少,沒有形成強勢的品牌組合。

然而,海通證券分析師趙勇認為,濃香型白酒的發酵工藝決定了五糧液在濃香型高端白酒的同時也必然會做一些中低端白酒。五糧液的戰略目的是不想放棄二線市場,因為白酒行業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金六福、瀏陽河這些二線品牌市場份額是非常大的,對地方稅收貢獻力度非常大。把這些核心的二線品牌收入囊中,實施多元化的品牌戰略,對於五糧液市場佔有份額的提升是大有幫助的。

當然,目前兩巨頭的目標市場定位都在往高端走,業內人士稱,五糧液也在不斷砍掉低端市場的品牌,低檔酒越來越少。



文章編號: 201004135316432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3 .經理日報 | 2010-04-12
10| 市場營銷
中國酒業 借勢世博營銷正當時

編者按

2010年5月1日在中國上海將舉行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是首次由中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同時這也是向世界展示現代中國的一個良機。主辦機構預計會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參觀者前往,總投資達450億人民幣,超過北京奧運會,為世界博覽會史上的最大規模。

業內專家認為,2010年世博會會期從5月1日到10月31日,長達6個月,正好涵蓋了酒類營銷的旺季,因而此次世博會對於廣大酒類企業而言也是一個展示自我,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機,是極佳的營銷題材:成為世博會官方贊助商的酒業品牌可以借勢世博營銷實現品牌升級跳躍;而多沒能成為世博會官方贊助商的酒業品牌可以尋找攀附機會吸引眼球,打出“擦邊球”展開事件營銷,搭上世博會這一千載難逢的開往春天的“地鐵”,讓酒品香溢五洲,揚名四海!

□ 蔣文劍

相對於2008年,中國多企業紛紛搶借奧運大事件開展“奧運營銷”的熱鬧,當前的世博會造勢呈現一派“政熱經冷”,反差十分明顯——官方主導的宣傳活動很多、宣傳力度很大,世博會官方在中央電視台投放高密度廣告;與此同時,雖然世博會開幕已日益臨近,但以企業為主體開展的借勢、助勢宣傳活動卻仍然很少,即使是獲得世博會官方贊助資格的各大品牌的宣傳也不溫不火。

這種怪現象的出現凸顯了中國企業對於世博營銷的理解存在觀念上的誤區,認為世博會是一次全球盛會,規格高,想要借勢世博營銷就要成為官方贊助商,或者只有那些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才應該去開展世博營銷,或者認為只有巨大的投入才能去借勢等。

經驗

巧妙借勢可喧賓奪主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是中國最重大的社會事件之一,具有極高的社會關注度,是極佳的事件營銷題材。但世博會的贊助名額有限,白酒、葡萄酒、黃酒贊助商已分別被茅台、長城和金楓酒業卡位,那麼其他酒業品牌是否就將錯過世博會商機?

國內外無數事件營銷的先例告訴我們,只要策略得當,有沒有官方認可的贊助名分並不重要,只要巧妙借勢傳播也可喧賓奪主。

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金六福渴望搭上奧運營銷的快車,但企業卻顯然沒有能力成為國際奧運會的合作伙伴,於是金六福轉而與中國奧委會合作,讓金六福成為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專用酒,並圍繞奧運大事件推出主題為“金六福,奧運福”的整合傳播行動,包括在在全國範圍開展“尋找奧運福臉”等吸引消費者廣泛參與的系列活動,從而成功置換概念,使金六福品牌與奧運緊密相聯,花錢不多卻取得較好傳播效益。

耐克在奧運和世界盃大事件中與對手的較量則更生動地說明瞭什麼叫喧賓奪主。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時,耐克沒有耗費巨資爭奪奧運會贊助商,卻直接贊助多有望奪冠的奧運選手,並推出“我愛洛杉磯”主題的系列傳播行動,在通往奧林匹克公園的公路沿線設置了大量的戶外廣告,結合電視廣告、POP等,強勢占據奧運場館外的整個洛杉磯,結果,耐克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結果,耐克與奧運會在公心中的關聯度竟比該次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匡威高出數倍。

2002年世界盃期間,耐克故伎重演,在阿迪達斯獲得世界盃贊助商後,通過舉辦5人制足球賽,配合大量廣告投放,再一次喧賓奪主。事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70%的被調查者竟認為耐克才是賽事的官方贊助商。

策略

借勢世博大事件的六大要領

放眼世博,多沒能成為世博官方贊助商的酒業品牌又該如何借勢世博營銷呢?

要領一:借勢大事件,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般而言,企業開展事件營銷,總是要預設一個條件——即品牌的核心價值一般應與事件的屬性有密切關聯。但對於像世博會這樣的極具正面意義的“大事件”,則無需如此苛求,“密切關聯”只是錦上添花的參考因素而非必要條件,只要有能力、有資源就該大膽出手。原因有三:

一是世博這類大事件,本身具有很高的關注度和吸引力,只要借勢策略有效,就能引起關注、引發互動參與,這比酒水企業搞一些常規的促銷、路秀效果不知好多少倍。

二是只要能成功跟世博話題關聯在一起,就能夠樹立起在行業內至少區域內領先的大品牌形象,這是一般的廣告所難以達成的價值,對於一些區域性的酒類品牌尤其重要。

三是借勢世博營銷,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營銷行為,“參與世博”客觀上對社會公共事業是一種良性促進,從一個角度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企業形象。

要領二:牆內開花牆外香

雖然不能成為世博會官方的贊助商,但“參與世博盛事人人有責”,只要用心,總是能找到婉轉的“搭車”方式,甚至只要運作得當,借勢效果不亞于贊助商。

就世博會而言,酒業品牌可以退而求其次:一是與世博會的各個展館如湖南館、四川館、貴州館等合作,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展示活動。據悉,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傳統葡萄酒生產出口大國都已計劃在本國的世博展館內舉辦各種形式的葡萄酒展示、品嘗和推廣活動。

二是與各地方政府合作,協助或聯合其開展本地參展世博的宣傳活動。一些實力較弱的地方性酒企甚至可以跟地市一級的政府相關部門來合作開展,此外也可與各地政府駐滬辦合作來開展共同宣傳展示。這跟糖酒會其間的“會外展”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

要領三:促使消費者參與世博、體驗品牌

消費者對世博會最大的心理反應就是“好奇”——想瞭解各國、各地在世博會上都展示些什麼;更進一步,想去場館現場看看。

有鑑於此,酒類品牌一是可以相關政府部門合作,採取巡迴圖片展、電視電台節目、在標誌性地段建設縮微展館等,聯合宣傳世博,讓消費者在瞭解世博的過程中加深對本品牌的認知;二是可與終端酒店或賣場聯合推出附帶本品牌信息的世博主題壁畫、框畫等,不僅大大提高消費者對相關宣傳內容的關注度,更可由此讓本品牌的信息突破競品專場酒店的封鎖;三是可開展與世博主題相關的各種消費者互動活動和促銷活動,如有獎問答、競猜、喝酒抽獎贈世博門票等。

要領四:慎選世博伙伴,彰顯品牌特色

中國酒水行業在營銷方面很十分成熟,尤其是各大酒水品牌大多都已有自身較清晰的品牌定位,有其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產地背景。借勢世博營銷時,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體現自身特色,將使合作雙方相得益彰。

如湖南的酒鬼、湘窖等應去湖南館尋求合作,四川的瀘州、捨得、水井坊等該去找四川館合作,通化葡萄酒和張裕葡萄酒分別找吉林館、山東館合作是理所當然的,而宣稱自己具有法國血統的皇軒葡萄酒們當然要想辦法跟法國館或法國駐上海領事館談談合作,近年快速崛起的加州葡萄酒如能與美國館或美國領事館扯上關係就再好不過了……

要領五:把握時空,踩准節拍

2010年世博會會期從5月1日到10月31日,長達6個月,正好涵蓋了酒類營銷的旺季。所以各個酒企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並結合合作伙伴——當地宣傳世博的相關部門的要求來安排自己開展世博借勢營銷的節奏,儘量把高潮放在自己的銷售旺季。以世博會開幕前、世博會期間、世博會後三個階段為線索,通盤規劃企業的營銷傳播行動。

同時對世博借勢營銷的目標地域也要做好規劃,到底是只想在當地強化本品牌的勢能,還是想借機重點攻佔上海和長三角市場,抑或提升在全國市場的品牌影響力,甚至走向世界舞台?畢竟2010年世博會預計將有7000萬觀,其中5-10%為海外觀。

要領六:明確主題,整合傳播

借勢世博營銷,應當集中資源整合運用主題廣告、專題公關活動、主題促銷、現場展示等多種傳播手段,將品牌的聲音有效放大。

借勢世博營銷,同樣需要周密策劃,制定世博傳播的明確主題,使企業的各種傳播行為均緊密圍繞傳播主題而展開,從而形成傳播的共振效應。

世博營銷是中國酒業繼奧運營銷後又一品牌升級的重大契機,不管有沒有成為上海世博會的官方贊助商,只要掌握借勢世博營銷的要領,就有機會讓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為自己品牌發展的加速器。

今年,世界博覽會在中國召開。對於中國企業來說,不必遠赴海外就可搶佔世博營銷的制高點,是中國品牌包括酒業品牌不容錯過的歷史性商業機遇。

文章編號: 201004125329350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4 .經濟通 | 2010-04-09
金六福(00472)全年賺2950萬上升21﹒6%,不派息 (08:39)

  《經濟通通訊社9日專訊》金六福投資(00472)公布截至去年底止全年業績,期內盈利2950萬元,增長21﹒6%,每股盈利2﹒12仙,不派息。  期內營業額2﹒597億元,增長28﹒9%;毛利1﹒38億元,增長52﹒3%。(ec)

            *有關業績的備註,請參閱該公司之正式通告

文章編號: 201004095337448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5 .中國新聞社 | 2010-03-31
生活新聞
媒體誤解白酒運營模式 專家解惑瀏陽河年份酒

  中新網3月31日電 近日,媒體對瀏陽河年份酒提出了一些質疑,對瀏陽河年份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引起了湖南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對此,湖南省釀酒協會原會長、湖南省評酒委員會專家組組長、國家釀酒專家張國錦對媒體表示,瀏陽河年份酒完全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生產完成,瀏陽河年份酒的真實性不容置疑。

  品牌與生產分離 10幾年的品牌生產50年的年份酒引猜疑

  近日來,有媒體提出質疑,一個短短10幾年的品牌為什麼能生產出50年的年份酒?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同時也引起了湖南省有關部門的重視。對此,張國錦回應稱,瀏陽河年份酒的真實性不容置疑,媒體對白酒運營模式缺乏系統的瞭解,因此造成誤解。

  張國錦表示,“媒體的誤解主要是對白酒的運營模式缺乏系統的瞭解。”白酒的品牌和生產一直都是分開,而據此白酒企業也可以分為品牌運營商和生產商,例如:金六福、瀏陽河、黃金酒就是典型品牌運營商。

  據瞭解,瀏陽河年份酒所標注的“SINCE 1956”實為成立于1956年的“國營瀏陽縣酒廠”,該廠後改名為“瀏陽市酒廠”,並于1998年被湖南中商集團整體收購,即現在的瀏陽河酒廠。1998年,中商集團董事長彭潮把瀏陽河酒品牌買斷,並與中國酒業大王——宜賓五糧液酒廠合作,委托五糧液酒廠生產瀏陽河酒。依托五糧液的酒質以及瀏陽河的品牌影響力,短短數年內,瀏陽河酒在2003年非典時期就取得了12億元以上的年銷售規模。2006年,瀏陽河酒開始發力高端,提升產品質量,推出了年份酒,其中包括瀏陽河50年年份酒。

  “其實,瀏陽河是品牌運營商,就好像普通的瀏陽河酒由五糧液生產,而不叫‘五糧液’。”西南大學客座教授、資深白酒專家鐵犁表示,這在五糧液、茅台、劍南春等酒業巨頭是一個通行的運營模式,這與所有行業通行的OEM(貼牌生產)的模式是一回事。

  鐵犁表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源於改革開放以後,之前國內很多企業都沒有商標意識,包括“茅台”以前實際的商標為“飛天”和“五星”,“古井貢酒”到了90年代才叫古井貢,很多的名酒企業都是如此。在這種背景下,瀏陽河品牌依托瀏陽市酒廠生產“瀏陽河年份酒”並沒有什麼問題,是完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

  專家:年份酒並非全是陳酒,需勾兌才能喝

  對於媒體針對年份酒的真實年份的質疑。國家3、4、5屆白酒評委、國家釀酒專家鮑沛生表示,年份酒實際上表示這個產品中有用陳年老酒進行勾兌、調味的成分。

  “每個酒廠過去每年預留部分調味酒是正常的。”鐵犁表示。

  鮑沛生認為,年份酒是根據白酒的特殊工藝,按產品質量標準勾調而成的。如果說,酒產品全部用五十年的陳酒來裝瓶銷售,這個酒是不能喝的,其色、香、風格已全部脫離了產品質量標準,甚至很難下喉。所以市場上銷售的“五十年茅台”、“十五年茅台”等等,實際上也是通過勾兌出來的。

  “中國的白酒年份酒的概念源於西方,現在國家對‘年份酒’在質量標準上還沒有一個明確標準。”廣東酒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李唐表示,目前還不能去過多評判年份酒市場。

  鮑沛生表示,現在對整個酒行業來說還是個過渡階段,今後如何認定,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一起聯合制定標準。“所以,按照目前國家的相關規定和行業規則來說,瀏陽河的年份酒是貨真價實的。”

文章編號: 201003315432439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6 .經理日報 | 2010-03-29
10| 市場營銷
雲南白酒,路在何方?

□ 李政權

憑借每年三四十個億的消費量,雲南一直都是中國排名前列的白酒消費大省。但遺憾的是,大池塘只養出了一群小魚——多年來雲南一直都沒有能在全國市場做得好叫得響的品牌,甚至是在雲南本土市場,地產酒也主要是在低端領域盤踞。

四大困境

相對雲南白酒市場之于全國市場的重要地位,雲南酒業就顯得很不重要了,如果以叱全國的“雲煙”來相比較的話,簡直就抬不上桌面。

一、產品份額大利稅份額小。有4300多萬人口的雲南盡管不是人口大省,但其豐富多彩的民族及其與酒有關的民俗文化,卻為雲南成為排名全國市場前五的白酒消費大省幫了大忙。

但在這樣的一個大市場,雲南的地產酒卻需要以80%的產品份額來換取20%的利稅份額。更確切的說法是,地產酒主要是在30元以下的低端市場打拼,低檔次、低價位、低盈利能力,每年上繳稅金不過一億元上下,而中高端市場則由茅台、五糧液、水井坊、國窖1573、金劍南、清酒、金六福、瀘州老窖等川、黔品牌主導。

二、數量大規模小。連帶一些小作坊在內,雲南的128個縣市散佈著超過2000家的白酒企業,其中具備一定規模的有400多家,但這400多家企業的產能也不過占到地產酒總產能的1/2左右,可以說連五糧液一個分廠的產能都比不上。

換句話講,地產酒中缺乏真正的龍頭企業和規模化企業。而我們知道,雲南酒企是以清香型及小曲清香型為主的,在濃香型主導的酒市場,本來就存在著教育市場引導消費習慣的巨大挑戰,現在如果還缺乏帶頭打仗的支撐性力量,是難以打開市場和做大蛋糕的。是故,我們難以在雲南之外的市場,見著雲南的酒。

省外走不出去,省內市場又做不大,這就是以玉林泉、茅糧、瀾滄江小白等為代表的地產酒所面臨的巨大窘境。

三、特色多品牌少。雲南並不是不適合釀酒,這裡氣候溫和,山清水秀,泉甘水洌,這裡是具有獨特的氣候及資源優勢的,加之25個少數民族的共生共存,擁有不少極富特色的地產酒,比如在紅河有松子酒,在西雙版納有竹筒酒,在德宏有紫米酒,在香格里拉有青稞酒、藏秘酒,在昆明也有百餘年曆史的楊林肥酒等等。

但是,除了來雲南的對應地區從事商、旅活動之外,相信很少有朋友見到與喝到過這些酒,因為它們仍然是更多的局限于雲南市場甚至是地產市場,根本就沒有形成具備規模化市場影響力的品牌。

四、作戰散動作亂。川酒濃香、黔酒醬香,雲酒則是小曲清香。按理說,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小品類香型,大家本應增加互組協作,共同抱團作戰做大小曲清香型白酒這個市場的,但是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整合與引導,散而亂的問題也很突出。

比如,地產酒主要集中在2-30元這個區間,如果考慮進正常情況下的原料採購、生產、營銷成本等等的話,本來利潤就不高,但一些企業見某某企業的某某酒好賣,就馬上跟風用食用酒精胡亂勾兌,低廉出售,搞得大家的利潤更是稀薄,拿不出錢來做品牌搞推廣;另外一些企業,則是見異思遷,把自己最有優勢的小曲清香擺在一邊,直接從川、黔引進技術、基酒、原料酒生產農香型和醬香型白酒,變成了人家的加工車間。

現實壓力

雲南多民族酒文化的長期共存,不僅幫助雲南擁有了其他省市少有或沒有的特色酒,同時也為形成一種普遍的酒文化,讓一個或幾個品牌在這個區域及其細分市場“一統江山”帶來了難度。

這是造成雲南缺乏強勢地產酒品牌的重要軟因素,這也決定了雲南市場是個小封閉、大開放的市場。而這樣的市場正是川酒、黔酒、陝酒、豫酒、晉酒、徽酒、蘇酒、皖酒等攻城略地、搶灘布局的有利市場,所以當初的金六福、貴州清酒、小糊塗仙、酒鬼等等誰也沒拿下這塊市場。這為雲南市場提高了競爭強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地產酒要殺出重圍,尤其是擺脫檔次低、價格低、利潤低、成本上升、企業贏利能力低下的局面,挑戰巨大。 雲南本土的玉林泉酒、楊林肥酒、鶴慶乾酒等品牌也曾在此方面做過巨大努力,並寄予厚望,其中的最典型舉措就是引進大財團、強勢資本,向中高端延伸突破,推出60-150元的餐飲主流酒及200元以上的高端酒,但在如下四大現實壓力之下,結果卻不甚理想:

一、資本信心不足,營銷推廣缺乏持續性,浪費也不少。玉林泉酒與泰國的世界500強企業TCC集團聯姻,楊林肥酒引入了以“排毒養顏膠囊”起家的龍潤集團……地產酒早在五六年前都已經開始了大資本的引入。經年下來,這些整合後的企業,尤其是在並購完成後的初始階段,看似在品牌塑造及品牌推廣上投入了不少,卻耽擱在了需要持續投入、方向正確的路上:要嘛在水只燒到了五六十度的情況下就停了下來,水一直都燒不開,要嘛在類似于“結束雲南沒有好酒的歷史”的不得法做法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信心的受損與走了彎路、巨大的浪費,影響了地產酒一些希望之星的早日興榮。

二、終端遇壁壘。除了區域性、小範圍政務用酒市場之外,商務市場突破乏力,最典型的表現是在餐飲渠道遭遇強大對手以包場、買斷、品牌構築的排他性終端壁壘,發現自己不是進不去就是進去後受不了,所以中高端產品的延伸突破一直很難在終端營銷上打過。

三、不合實際的高端。為擺脫企業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地產酒紛紛推出了自己200元的酒、500元的酒,但是高端酒並不是你把包裝檔次提高、把價格定高,它就成為高端了,它還需要名氣大、品牌強、文化的沉澱等等來進行支撐,而這些無不需要在企業及產品的包裝上、持續的營銷投入上投入重兵,而且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收到比較理想的回報和效果。

結合資本的恒心與毅力不夠,及其地產酒急功近利的心態來看,至少目前的地產酒是不適合也做不了高端突破的。

四、優秀人才匱乏,團隊執行力差。地產酒要在雲南市場及省外市場做好、做大,必需一支有意識、有素質、有技能、有執行力的優秀人才隊伍,但它們受到了一些實際情況的限制,比如它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一些中小酒企,並蝸居一隅,再加上企業老意識舊觀念的根深蒂固,很難招到優秀人才,而招到了又留不下來。優秀職業經理人的匱乏直接影響到了一支銷售鐵軍的形成,所以地產酒在終端營銷等許多方面都因為庸人做昏事及執行力不到位而耽擱了。

突圍路徑

一、大香型、大品牌需要大整合、大龍頭。隨著優秀的人才、優勢的渠道資源、優勢的媒體、優勢的政策等資源象優勢的大企業、大品牌更集中化的過渡,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地產酒要解決自己在產品創新、融資渠道、營銷及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問題,雲南的酒業就必須需要更為強有力的整合,如此才能更好對抗川、黔酒軍。

二、改變老觀念,讓優秀的專業的人才隊伍做優秀的專業的事。絕大多數地產酒從企業老闆到營銷基層員工的市場意識、營銷都是陳舊的、落後的,對品牌營銷不得其法,比如只講單點突破不講系統作戰,只搞促銷不做促銷告知,只求出貨不求渠道商質量等等,市場營銷方面的競爭力比產品本身的競爭力更為低下。在這種情況下,地產酒必須要經得住前期的摩擦與困惑,要經歷住優秀職業經理人尤其是優秀的營銷管理人才帶來的陣痛。

三、暫拋高端,中端細分突破更合適。地產酒沒有資源、沒有能力,也沒有能夠堅守的時間,在高端市場與五糧液、茅台、水井坊等等進行抗爭,但現在沒有,並不等於今後就沒有。要擺脫企業在低端市場游離的局面,更符合雲南地產酒實際情況的是,通過在中端市場的發力獲取信心、經驗、能力及利潤,來實現這步跨越。盡管,中端市場的競爭壓力是巨大的,但相對高端市場拿不出手的競爭力,至少我們能有更多的東西參與競爭。

四、以“競合”抱團作戰共同做大。小曲清香型是地產酒守住與做大大後方市場的立身之本,但要走出去的話,必須在產品創新上有所努力。因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習慣是最難改變的,你要想去改變習慣濃香型、醬香型的消費者的習慣,是短時間內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此局勢,就需要通過兼香型產品的創新,去實現突破。

但不論是小曲清香型還是兼香型,雲南的酒企都需要像乳製品行業的蒙牛學習,與身邊的對手形成“競合”的關係,大家共同去推這種香型品類,只有這樣,雲南酒才能更好地在省內外市場扎下根並結下累累碩果。

文章編號: 201003295333261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7 .證券日報 | 2010-03-26
C02| By 唐振偉
五糧液舞劍醬香酒 意在茅台

□ 見習記者 唐振偉

3月17日,五糧液(000858.SZ)高調推出了“永福醬酒”這一新的醬香白酒品牌,並宣稱今年要實現1000噸的銷量。

事實上,五糧液十年來一直處心積慮要“染指”醬香型白酒市場,期待從醬香酒老大茅台那裡“分一杯羹”。然而,“奪食虎口”談何容易?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永福醬酒短期內還不可能形成對國酒茅台的太大衝擊。

不過,五糧液董秘彭智輔3月25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進入醬香型白酒市場是五糧液的一個長期戰略規劃。

國泰君安的分析師指出,他對“永福醬酒”的未來銷售狀況表示擔憂,因為消費者嘗試接受新品牌需要一個過程,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另外,五糧液在銷售方面一直都做的並不是太好,對經銷商的依賴性比較強;如果永福醬酒在銷售策略方面不做出很大的讓利,經銷商未必肯花大力氣去推這個新品牌。

十年磨一劍

並非一時“頭疼腦熱”

據年報顯示,五糧液2009年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11.29億元,同比增長40.29%;實現淨利潤32.45億元,同比增長79.18%。基本每股收益0.85元。年報同時披露,公司擬以自有資金5.96億元投資建設“6萬噸醬香型白酒陶壇陳釀庫技改工程建設項目”。

事實上,五糧液2000年就進行了幾千噸醬酒的試生產,通過不斷積累、改進和完善,2002年又在長江邊新增一個年生產能力達2萬噸的醬酒生產基地。目前,隨著白酒市場的發展和消費者需要的變化,五糧液開始全面布局醬酒生產。

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策劃部主管、研究部副主任穆峰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指出,五糧液謀劃籌備了將近十年,直到今天才推出醬香酒,應該說是用心良苦了。“可以看出這是企業戰略行為,而不是一時頭疼腦熱,盲目跟風”。

目前,醬香白酒市場還處於市場培育期,雖然近年來發展很快,但總量仍然很小,全國只有幾萬噸規模,僅占白酒總銷售額的20%。穆峰指出,大家都來做,才能把這個市場做大,才能讓這個市場更快、更好發展。“如果一個品牌的能量可以把市場這壺水燒到30-40度,那麼幾個企業加起來就可以把市場這壺水燒開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茅台今年醬酒市場的營收應該更高。

對於五糧液高調殺入醬酒市場,茅台無奈之餘也表現出相當的氣度,貴州茅台集團前董事長季克良在永福醬酒的品鑒會上說,“醬香型白酒在整個行業來講是量很小的一類。現在,永福醬酒的加入,將有力促進醬香型白酒的發展。五糧液的發展確實搞得很好,非常值得茅台學習。做為兩家白酒行業的排頭兵,希望我們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為做好做大中國白酒而攜手前進。”中投顧問食品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晨指出,國酒茅台的底氣在於,2009年產量僅約兩萬噸的茅台實現利潤高達60多億元,淨利潤遠遠高于濃香酒巨頭五糧液。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近日發佈的一組數據也顯示,2009年我國釀酒工業整體增長20%左右。國酒茅台銷售收入突破117億元,超額完成發展計劃,依然保持著中國酒業第一利稅大戶和中國酒企利潤最高兩個第一。

陳晨指出,隨著茅台的發展,醬香酒不斷向行業滲透,其消費人群也逐漸增加,在當今全國白酒一片“濃”的情況下,醬香酒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此時五糧液永福醬酒的加入,無疑為醬酒領域添磚加瓦,但其口味、釀造技術及銷售渠道等因素決定了其叫板茅台之路任重道遠。

國酒茅台

醬香酒“頭把交椅”很難撼動除了五糧液剛推出的“永福醬酒”,被稱為“易地茅台”的“貴州珍酒”是今年年初殺入醬酒市場的另一個新秀。從貴州珍酒的“背景”來看,它未來可能是兩家老牌醬酒巨頭茅台和郎酒更為強勁的競爭對手。

公開資料顯示,始建于1975年的貴州珍酒廠,其前身是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廠。2008年由於資不抵債申請破產,2009年8月28日,在與貴州茅台和貴州同濟堂藥業的競爭中,貴州珍酒廠被華致酒行以8250萬元舉牌競得。之後,華致酒行又將貴州珍酒的品牌所有權轉讓給控股股東華澤集團,華致酒行保留其經銷權和銷售收入。

華致酒行是全國最大的高端酒品銷售公司,是五糧液年份酒及古越龍山年份酒的總代理,在全國有著近500家連鎖店,年銷售額度在10億元以上。華致酒行的大股東華澤集團的前身為金六福公司,是國內專業從事酒類釀造、生產、營銷及品牌打造的集團公司,擁有包括四川金六福酒業、雲南香格里拉酒業、湖南湘窖酒業在內的12家酒類生產企業。

穆峰認為,從華澤集團的運作能力及500多個連鎖酒行的銷售終端來看,貴州珍酒的重新上市對醬酒市場的衝擊似乎比五糧液永福醬酒還大。但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表示,針對目前珍酒廠原來基酒庫存的狀況來看,今年的銷量將會在150噸左右,3-5年後將達到1500噸,所以今年珍酒的產量預計超不過五糧液,但最終將達到年產5000噸至1萬噸的產能,將超過珍酒歷史上的最大產能。

穆峰指出,珍酒對於醬酒市場的衝擊不可低估。按照吳向東公佈的今年珍酒銷售目標為150噸,5年之後達到1500噸計算,珍酒在流通環節對華致酒行的業績貢獻在今年仍可能達到數千萬元,而5年後可達到數億。

陳晨指出,貴州珍酒“元氣”恢複,預示著醬香酒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但珍酒的上市在短期內也不會給茅台帶來大的衝擊。貴州珍酒,因其酒質接近茅台被稱為“異地茅台”,其口味和香氣並不能與茅台媲美。當然,華致酒行全國近500家連鎖店的網絡優勢,給貴州珍酒一個很好的鋪貨市場;同時,據目前的市場定價,珍酒的價格定位大概在茅台的一半左右,在茅台供不應求且市場定價偏高的情況下,珍酒酒質接近茅台的特性讓其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改變消費習慣

絕非一朝一夕

醬香酒市場雖然新增兩個強勁的對手,但國酒“茅台”醬香型白酒巨頭的地位短期內仍不可撼動,這主要歸結于茅台醬香酒的獨特口味和消費者對其的認同。陳晨指出,從消費群來看,茅台醬酒的發展沉澱了一大批忠實的消費人群,而永福醬酒、貴州珍酒仍需要一長段時間來獲取消費者的認可;從價位上來看,永福醬酒、貴州珍酒價位雖然都低於國酒茅台,但去年國酒茅台的一度漲價並未影響其利潤。因此,國酒“茅台”將在很長一段時間穩坐醬香型白酒頭把交椅。

國泰君安分析師也認為,高檔酒消費市場對於品牌的依賴還是非常大的,畢竟消費者提到“醬酒”第一個想到的是茅台,新進入者很難撼動茅台的地位。而且,茅台目前的銷售還是非常好的,茅台酒廠可以讓經銷商提前幾個月打款等著他們發貨,另外,市場上流通的茅台10瓶有9瓶是假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茅台的暢銷。一個新品牌剛一推出,肯定有人願意嘗試,看起來可能一下子就紅火起來;但更重要的是看它持續的增長能力,如何持久保持紅火的銷售狀態,贏得消費者的認可,改變消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面對日趨激烈的醬香酒市場,陳晨指出,茅台應該加強其對高端市場的運作,通過市場宣傳,牢牢抓住高端市場,茅台對年份酒的挖掘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應該擴大消費人群,針對中低層人群,有針對性地開發新品種,吸引新的顧客群;同時,應該利用品牌優勢,延伸其產業鏈,雖然茅台推出的保健酒“白金酒”目前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茅台向酒類其他區域的跨越之勢已不可阻擋。



文章編號: 201003265311720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8 .21世紀商業評論 | 2010-03-05
56-61| 案例| By 黨永嘉
後來者金六福

文/黨永嘉

酒業企業所擁有的品牌資產跟酒這種產品一樣,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值,好酒大都是上了年頭的酒,領先的酒業品牌也大都是歷史悠久的品牌。2009年,根據市場份額和品牌價值,在中國酒業市場排名第一的,是在公元1704年就已經得名、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的茅台酒;排名第二的,是創始于明朝初期、1929年正式獲名的五糧液;而排名第三的,則是成立僅僅12年的吳向東旗下的華澤集團(下轄金六福銷售、金六福投資、華悅酒行和香港金六福投資)及華致酒行板塊。這個格局已經保持了7年,也就是說,吳向東依托金六福這個起點,只用了5年時間就躋身于中國白酒行業的前三甲,在這個時間積澱至關重要的行業里,這家幾乎沒有任何歷史資產可以依賴的企業是如何做到的?

在金六福自1998年創立後的十幾年發展歷程中,一共經歷過三次重大的戰略調整。第一次,金六福成功地從五糧液旗下的代理轉向創辦自有品牌,並且將金六福打造為國內白酒市場僅次于茅台和五糧液的第三大酒業集團;第二次,金六福通過收購區域性酒廠完成了由輕資產向重資產的轉型;第三次,金六福自創了酒類銷售渠道華致酒行,成為了目前中國市場上唯一的高檔酒品連鎖經營酒行。金六福的每一次戰略調整,都成功地解決了此前掣肘企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並且向價值更高的產業環節進行轉移。

選擇中端市場

1996年,酒對於湖南醴陵人吳向東來說與他代理的其他產品相比並無兩樣,無非就是一種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商品。一心想要做五糧液代理的他,由於沒有任何酒業代理的背景,只拿到了五糧液集團旗下子品牌川酒王在湖南的代理權。

當時,大部分白酒經銷商的銷售方式都是爭取到代理權之後逐級向下招商,但有過其他行業經驗的吳向東,並沒有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招募下級經銷商之上,而是通過廣告等營銷方式,建立品牌知名度,獲得終端消費的認可,再以此來吸引下級經銷商。在幫助下級經銷商做市場推廣活動的同時,吳向東還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務,就這樣,一年後,此前白酒從業經驗一片空白的吳向東成為了川酒王在湖南省的銷售冠軍,並且將川酒王的湖南省市場佔有率提高到了劍南春之上。

然而,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川酒王雖然是五糧液旗下的子品牌,但五糧液並沒有將其註冊為商標,於是各種仿冒的川酒王趁機蜂擁而上。看著滿大街銷售的川酒王,卻沒有多少是自家出產的,吳向東在倍感鬱悶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品牌對於消費者的感召力。而此時五糧液表示可以為他彌補損失。借此機會,吳向東提出了想要自創品牌、由五糧液代工生產的想法。就這樣,中國第一個由經銷商而非酒廠擁有的白酒品牌——金六福誕生了。

吳向東明白,市場金字塔尖的部分是利潤最為豐盈的區域,但釀酒行業是中國最為古老的行業,歷史積澱是白酒品牌價值中最為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在當時牢牢佔領高端市場的茅台、五糧液和劍南春等名酒,個個都擁有不少歷史典故和逸聞軼事,想要跨越歷史的積累,在短時期創出一個高端酒類品牌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在廣袤的底層市場競爭格局則更加紛亂,即使是只有十幾萬人的縣城,往往也會有自己的酒廠,但針對平民百姓的低端品牌利潤空間很小,難以攤薄吳向東擅長的品牌塑造與市場推廣活動所需要的營銷費用。因此,市場容量和利潤率都比較相宜的中端市場是金六福的不二選擇。在這一市場台階之上,雖然也有汾酒、董酒等歷史品牌參與角逐,但這些品牌大都比較保守,拘泥于區域市場,未能形成全國性的影響力。

最終,金六福將自己的戰略確定為:通過市場營銷手段建立全國的知名度,再配合布局全國的經銷網絡和對川酒王經銷商良好的服務經驗爭取最為廣袤的中端為主,中低、中高為輔的市場。

事實上,金六福的模式並非前無古人,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名噪一時的秦池就採用過類似的戰略:通過全國性的廣告投放來建立品牌知名度以佔領中端市場,但由於秦池生產力不足,最終引發了產品質量問題而一蹶不振。在中國的產品質量信譽度不高的大環境下,酒廠規模的大小對於白酒品牌來說是最好的背書。所以吳向東在創立金六福之初,就堅持讓五糧液作為自己生產伙伴,以避免重蹈秦池覆轍。1998年,第一瓶金六福酒從五糧液生產車間下線。

與秦池相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金六福的廣告投放量都是全國第一。高額的廣告投入加上終端渠道的良好控制,金六福的銷售業績不斷上升。2000年,金六福成為了全國單品銷量第一的白酒品牌。

精准定位

如果將金六福的成功僅僅歸結于五糧液的品質保證與廣告拉動的有機結合上,難免有些流于表面。比如,與金六福類似的瀏陽河酒,同樣以五糧液製造作為質量背書,同樣定位於中端市場,但無論是銷量還是品牌美譽度上與金六福都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看上去同出一轍的兩家企業卻有如此迥異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消費者才逐漸具有了品牌意識,但物質的匱乏以及文化斷層使得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知還比較幼稚,很多企業都認為品牌建設就是廣告投放,花錢找個名人代言,多個頻道循環播放就好了。但是,白酒算得上中國最早具有品牌意識的產品,早在建國初期,國內就流傳著八大名酒的說法,對於這個產品消費者相對比較成熟,簡單地用廣告來轟炸並不能輕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說起白酒,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對它的定義都不僅僅是一種產品,還包括傳統文化的積澱,數千年的釀造工藝演變發展,甚至使白酒逐漸形成了派系。所以,消費者對白酒品牌的宣傳最低也要求品牌內涵與消費者的暗合。

金六福與瀏陽河雖然都瞄準相同的客戶,但在品牌訴求上,二者有很大的差別。如果說高端品牌強調身份、地位等維度的體現,傾向的是“貴”文化,那麼,中端消費者最強烈的訴求則是“福”。中國自古就有“五福臨門”的文化,當初從吳向東註冊的“金六福”商標就可以看出想要牢牢抓住“福”文化作為賣點的意圖。從早期為申奧成功打出的“中國人的福酒”,到“我有喜事.金六福酒”再到“春節回家.金六福酒”等一系列宣傳,不難看出金六福一直圍繞著 “福”文化來進行傳播。而相比之下,瀏陽河請超女代言的做法則有些不得要領,盡管超女受面非常大,但與白酒的經常消費者仍然缺乏重疊。

精准的定位加上緊密契合的營銷方式使金六福在成立之初就以幾何級數增長,2000年,金六福的銷量就已經達到了十億量級,而在此後兩年迅速增長到30億的規模。

從2000年起,吳向東開始進行全產業鏈的延伸,向製造環節布局:當年金六福收購了廣東一家有百年曆史的藥酒廠,之後,一直沒有停下收購的步伐。如今,華澤集團共擁有湖南湘窖酒業、安徽臨水酒業、廣東德慶無比酒業、雲南香格里拉酒業、黑龍江玉泉酒業、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等13家酒類生產企業。

2006年,吳向東整合金六福及多收購的酒廠成立了華澤集團,成為國內專業從事酒類釀造、生產、營銷及品牌打造的集團公司,下轄金六福銷售、金六福投資、華悅酒業、香港金六福投資四大業務板塊。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五糧液的價格一度高于茅台。2005年,茅台的復興之勢已經相當明顯,高端產品的門檻不斷被提升,好酒的價格不斷被刷新。市場上一部分高端消費者已經不滿足喝普通的五糧液,此時,茅台在幾年前推出的年份酒開始顯示出它的競爭優勢。於是,吳向東找到五糧液,建議五糧液也應該像茅台那樣推出年份酒,並且表示如果不這樣做,就可能會出現失去高端市場的危險。在對消費者心理有深刻理解的吳向東看來,消費者喝酒喝的並不是乙酸乙酯(酒香的主要成分),而是高品牌、高價格所代表的身份認同。

在吳向東的勸說下,五糧液從2005年開始推出高端年份酒,並且由吳向東來運作。起初,吳向東按照金六福的模式來銷售,但效果並不理想。吳向東意識到這種狀況跟缺乏銷售高端產品的渠道有關——高端白酒的消費人群占比最多只有2%,所以相應的渠道最多也只有2%。由此他想到,既然自身受困于缺少銷售高端產品的渠道,市場上又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需求空缺,不如自建這樣一個渠道。在吳向東的想象中,這個渠道必須是全國連鎖的,同時在外觀以及裝修設計上不同于一般的名煙名酒店,有很強的品質感,在那裡消費者買到的一定都是真酒。他給這個未來的連鎖渠道取名為華致酒行。

“酒類蘇寧”

2005年,華致酒行的第一家門店落子湖南醴陵,之所以會將第一家門店選在醴陵這樣一個縣級市,不僅僅因為這裡是吳向東熟悉的故鄉,也是因為醴陵符合華致酒行對布局起點城市的選擇——在大城市,商業形態非常發達,消費者買到真酒算不上什麼問題。但在醴陵這樣的縣級市里,名煙名酒店是高端酒的唯一渠道,但那些兼做煙酒回收的名酒店進貨渠道並不正規,消費者很難對他們完全信任。基於這樣的考慮,華致以三四級城市為主、一二線城市為輔的布局漸漸清晰。

隨著規模的擴大,華致酒行的定位也發生了微妙改變——吳向東開始致力于將華致打造為“酒類蘇寧”。在華致,消費者除了能買到五糧液年份酒及其他自有、代理品牌之外,還能買到其他品牌的各類酒,甚至還能買到冬蟲夏草等名貴補品。

當華致不再是自家產品的銷售渠道,而是成為連接產業上下游的平台時,就必須悉心照顧到平台之上所有關聯方的利益。如何借助外部力量發展加盟商不斷擴大酒行的規模,如何能讓消費者購買到更多樣的產品、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如何能讓合作廠家在這個渠道上取得更為豐厚的收益?華致分別就合作伙伴、產品供給以及為下游消費者提供服務三個方面做出調整與努力。

為了在短時間內擴大酒行的影響力,華致選擇了加盟商的方式,在吳向東看來,能否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華致酒行選擇合伙人有幾個規定,第一條就是華致不與政府部門的人合作,因為政府部門的人雖然可以依靠其社會關係在短時間內提高華致的銷量,但想要做長久的生意,這種過於依靠個人的做法不穩定,任何官場變遷都會牽動酒行的發展。其次,合作伙伴在當地要有影響力,華致所服務的是不到千分之二的客戶,所以合伙人必須熟知當地哪些人是真正的消費者,以及他們的消費習慣。

身份門檻還只是華致選擇合伙人的第一輪篩選,所有爭取到華致連鎖資格的“准”合伙人還要接受“試銷”的考驗。華致的試銷不同于一般商家的試營業,沒有物理門店,只能依靠軟性關係網進行銷售。華致有這樣一條經驗法則,一家酒行如果能牢牢拴住50名VIP客戶,生意就有了保障。如果單一考量銷售額,合伙人可以通過壓貨來蒙混過關,但通過考核試銷期內的銷售額、產品結構與客戶群結構等指標,就能夠判斷這名合伙人是否具有長期發展的潛質。因此在試銷期,華致就會對所有“准”合伙人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分析該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客戶,以及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應該如何溝通等。5年來,華致在全國共開了400多家門店,開店成功率在90%以上。在未來的3到5年內,華致還計劃開張1000家以上連鎖店。

為了牢牢抓住VIP客戶的心,華致通過建立數據庫瞭解他們的具體信息和消費習慣。每逢節假日,華致還會從總部直接郵遞禮物給VIP客戶,新產品上市,還會邀請這些客戶上門品酒。為了與客戶之間形成互動,華致還創辦了《華致酒行》雜誌,希望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增值服務——除了賣酒,華致還可以幫助你提高生活品質。在雜誌中,酒文化的宣傳成為了主要的內容之一,其中既有中國人熟悉並且經常消費的白酒文化,還幫助消費者瞭解不同產區、不同品牌紅酒的特點。除酒文化之外,雜誌還涉及到人文、藝術、建築等領域的內容。在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的大城市,各類時尚雜誌數不勝數,消費者希望獲取相關信息並非難事,但在相對閉塞的縣級城市,很多時尚雜誌在當地都沒有銷售網點,所以,在華致酒行所有門店都有陳設、消費者可以隨意閱讀、不限數量帶走的《華致酒行》就充當了部分時尚雜誌的角色。

在如何提供更豐富的產品的問題上,一方面,華致通過推出專供酒的方式與知名酒廠合作。華致將自身定義為高端酒的銷售平台,但其與金六福、五糧液的關係難免會讓人有厚此薄彼的懷疑,因而,華致需要的不是好的採購,而是好的研發——與廠家一同新創出適合消費者的產品。華致與古越龍山合作推出的30年、40年、50年的特供酒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華致多年來還一直依托華澤集團在全國各地收購酒廠,將這些品牌的高端酒系列納入到華致的銷售體系,並對這些收購來的品牌重新包裝。在華致選酒的標準中,是否擁有吸引人的歷史故事是關鍵的一條。其次就是一定要是區域性的名牌,在當地有很穩定的客戶群。例如,紹興的古越龍山是一種當地的名酒,還是鄧小平同志晚年常喝的酒,這些“故事”雖然有些噱頭之嫌,但卻能夠被擅長市場營銷的華致善加利用。

文章編號: 201003055481161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9 .長江日報 | 2010-02-25
12| 教科衛新聞
華致酒行珍酒新品隆重上市

“金牛辭歲寒風盡,瑞虎迎春喜氣來。”2010年1月7日,伴著冬日里溫暖的陽光由中共遵義市匯川區區委、遵義市匯川區入民政府,華澤集團華致酒行連鎖管理有限公司主辦,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貴州珍酒銷售有限公司承辦的“發展酒業振興珍酒———珍酒釀酒有限公司全面恢複運營慶典暨新品上市酒會”在遵義賓館隆重舉行。1月12日,貴陽舉行了第二場上市酒會,遵義市匯川區區委書記洪濤與集團董事長吳向東共同開了珍酒全面恢複運營動儀式的開關,為珍酒再創輝煌吹響了號角;三款珍酒新品閃亮登場,酒香醉入。集團董事長吳向東在致辭時表示,珍酒將嚴格按照茅台酒工藝組織生產,力爭品質、口感接近茅台,集團將以“力爭醬酒第二、甘當醬酒第二”作為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未來發展的總方針。

這場由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華澤集團華致酒行連鎖管理有限公司主辦,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貴州珍酒銷售有限公司承辦的酒會有上千入參與。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會長、原貴州省省委常委、貴州省入大副主任庹文升,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副書記、主任班程農,貴州省工商聯主席鄭楚平,中共遵義市委常委、遵義市副市長余遵義,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法入代表、副理事長龍超亞,集團董事長吳向東,集團副總裁、金六福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踐楚等領導出席了酒會。

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相關負責入在酒會上說:珍酒作為“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成功的結晶,是中國釀酒科研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75年,第—瓶珍酒在遵義十字鋪面世,10年後的1985年,貴州省科委組織的中國最高規格的鑒定委員會,給予珍酒“色清,微黃透明,醬香突出,幽雅,酒體較醇厚,細膩,人口醬香明顯,後味較長,略帶苦澀,空杯留香幽雅較持久,基本具有茅台酒風格”的評語。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和許多貴州白酒—樣,珍酒廠因為多種原因處於停產狀態。去年8月28日,集團以8250萬元成功競拍收購原貴州珍酒廠100%的股權,並改製原“貴州珍酒廠”,組建成立了“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此後,新珍酒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開始重新組建並正常運營,並推出了珍酒、珍品珍酒、珍酒壹號三款新品。

集團董事長吳向東在講話中表示,今年,珍酒能夠實現500噸醬香基酒的釀造和生產。未來珍酒的發展,將會“力爭醬酒第二、甘當醬酒第二”,同時利用珍酒自身優異的品質,通過華致酒行專業的營銷團隊,全力開拓貴州省內市場。吳向東說,在恢複生產的同時,集團將首批投資5000萬元,用于珍酒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預計3-5年內實現年產3000噸高品質醬香白酒的生產規模,銷售收人將達五億元入民幣以上。

珍酒壹號53°500MI“6

採用傳統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釀造,並經十五年以上儲存,精心勾調而成。具有無色透明(微黃),醬香突出,優雅細膩,調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之特點。屬高檔優質醬香型白酒,國家領導入譽為“酒中珍品”。珍品珍酒53°500MI“6

採用傳統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釀造,並分級管理、分型人庫、八年以上儲存,精心勾調而成。具有無色透明(略帶微黃),醬香突出,人口柔綿,優雅圓潤,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之特點。譽為酒中佳釀。

珍酒壹號53°500MI“6

採用傳統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釀造,並經十五年以上儲存,精心勾調而成。具有無色透明(微黃),醬香突出,優雅細膩,調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之特點。屬高檔優質醬香型白酒,國家領導入譽為“酒中珍品”。

文章編號: 201002255323033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10 .經理日報 | 2010-02-01
12| 糖酒周刊
白酒企業並購品牌整合需要深思熟慮

  □ 許廣崇

  

  據初步估算,目前我國有3萬多家白酒企業、近500萬噸的白酒年產量、上萬家白酒品牌。隨著酒業巨頭紛紛介入中低端白酒市場,一場並購重組大戰正在籌劃和進行中,散亂的白酒行業面臨著難得的整合機遇。

  

  良好的示範效應

  

  盡管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持續,但是獨具前瞻眼光的資本巨頭已經嗅出行業複蘇的曙光。經過近半年的磋商談判,陝西白酒領域迄今最大的並購案,終於浮出水面。

  2009年8月,華澤集團(金六福企業)和陝西太白酒業在西安正式簽約,華澤集團以現金出資9498.60萬元,收購陝西省太白酒業有限責任公司51%的股權,成為陝西太白酒業的控股股東。按照約定,陝西省太白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名稱不變,太白酒生產地、納稅地不變,商標不轉移。

  此次並購案中,陝西太白酒業引入華澤集團的投資,就是具有產品結構升級意義的“戰略性投資”。華澤集團不僅給太白酒業帶來豐厚的資本背景,更將引入高端白酒生產管理系統;結合太白酒“陝酒之源”的歷史背景及深厚積澱的品質口碑,太白酒全面進軍高端市場有著非常樂觀的預期。收購太白酒業只是華澤布局全國的一部分,華澤開始一系列收購之路。

  目前,華澤集團因不斷激活地方歷史名酒,推出地方高端白酒的戰略布局,被業界稱為“地方高端白酒的戰略投資者”。已購並的地方白酒品牌分別位於東北、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據華澤高層表示,此次並購太白酒業,是華澤集團布局西北的重要戰略舉措,標誌著華澤集團地方高端白酒戰略的全國布局已基本形成。

  

  並購風險不容小覷

  

  並購給企業注入活力,帶來機遇,同時也給並購企業帶來新的風險。

  那麼,並夠完成後,必須對所並夠企業進行充分、全面、有效地整合,才能規避和降低一些風險和壓力。比如:收購後的一系列主要的風險包括財務上的風險、經營上的風險和人事文化的風險。這些風險有一些是收購完成前即可以迴避的,有些是必須收購完成後才能採取對策的。

  企業完成並購後,如何進行整合?沒有成功、有效的整合就不會有成功的並購。

  一些公司在購並以後發生失敗,其原因往往不在於購並事件本身,而在於忽略了對購並以後的公司進行合理的整合。光明乳業因並購一些地方乳製品企業,而沒有進行有效的品牌、文化、技術的整合與管理,導致一段時間質量問題綑擾企業,引發品牌形象危機。

  假如整合做得不理想,將影響到被並購企業的運作,就需要推倒重做,那麼將大大消耗企業的財力、物力、精力,致使企業為並購而疲憊不堪。

  企業並購只有在資源整合上取得成功,才是成功的並購;否則,如果僅是品牌的合併,而沒有進行充分有效整合與管理,將導致產品和品牌形象的雙重危機。公司完成購並的手續其實只完成了整個購並過程的一部分,它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對並購的公司進行全面整合,以適應新的經營環境和市場環境的需要。

  

  四大資源之整合

  

  作為收購公司,首先應查找購並目標公司與收購公司之間存在的不融合現象,不對稱的環節,針對一些突出問題、尖銳問題進行合理整合。

  公司購並後的整合戰略,一般重點對品牌資源、財產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等等的整合。

  財產資源整合—— 資產整合是公司購並後整合的第一環節。購並以前的兩部分資產可能不完全適用于購並以後的生產經營需要,或原來的兩部分資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效益,這就需要對生產要素進行有機整合。

  有些沒有用的資產應及時變現或轉讓,一些尚可使用但需改造的資產或流水線應儘快改造。通過整合,使購並以後的生產要素發揮出最大的效應,最終實現盤活資產存量,提升公司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品牌資源整合—— 品牌整合,就是要以並購企業的品牌形象,也就是並購企業的CIS系統導入,包括MI、BI、VI等識別系統的全面導入和應用,實現並購企業品牌形象的統一傳播和延伸。

  品牌整合,就是全面或部分拋棄所並購企業的品牌形象,以並購企業嶄新的品牌形象向公展示,實現品牌傳播的整合效應。

  文化資源整合—— 文化是輔助新組織實現遠景創造價值的重要工具,運用什麼樣的文化戰略對並購後的整合至關重要。

  並購要認真分析並購雙方的文化差異,制定相關的戰略解決差異,實現並購的目標。

  企業並購後的文化整合戰略應該結合企業並購類型、行業特點、戰略目標等因素。

  企業並購後,必須全面導入並購企業的文化理念,對所並購企業的原有文化,從層次、層面、結構進行全面整合、融化,實現有效整合。

  人力資源整合—— 並購者追求的目標是並購後企業績效的提升和改善。

  大多數並購失敗的原因是整合的失敗,特別是人事整合的不盡人意。 企業並購中,人們往往考慮得更多的是諸如資產、技術、市場、無形資產等因素的整合,而人力資源因素卻經常被掩飾或忽略。

  事實上,人力資源整合通常是關係並購成敗的關鍵因素。品牌、資產、文化、市場和客戶的整合全靠人力資源去實施,沒有出色的人事整合能力作保障顯然難以完成並購整合的重任。

  如果人事整合不力,不能妥善處理好雙方人力資源的問題,企業就會失去向心力這于並購雙方都是不利的。因而,合理整合企業的人力資源,是企業並購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

  目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參與全球並購的重要力量,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步入並購時代。

  中國企業步入並購時代,也體現在國內企業並購步伐的加速。

  企業並購的三種人力資源整合策略是密切相關的,人才穩定是前提,人才激勵是根本,人才培訓是基礎,共同組成企業人才整合系統。科學、有效地認識和利用企業並購中的人力資源整合實踐對並購企業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企業完成並購後的有效整合,不代表就能夠安然無恙,還必須隨時有效應對企業並購與整合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危機,特別是外部公共關係方面的一些危機點,往往讓人措手不及。

  

  (作者系香港天商集團旗下高崇品牌機構國際創始人、CEO)

文章編號: 201002015320412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11 .經濟觀察報 | 2010-01-25
26| By 張曉暉
華澤重金押注“小茅台”

  華澤集團投注最大一筆收購開始投產。2010年1月12日,華澤集團旗下貴州珍酒在貴陽上市。

有“小茅台”之稱的貴州珍酒,三個月前被這家企業收購。這是華澤集團近年來收購花費資金最多的一個項目。

按照這家公司的規劃,他們將由此成為貴州省醬香型白酒 (業內俗稱醬酒)第二。在此領域,貴州茅台處於領先位置,目前其市值已過千億。

總部設于北京的華澤集團 (旗下上市公司 “金六福投資”,00472.HK),被認為是有可能改變當下中國白酒市場格局的一股力量。

2009年,華澤集團出資收購了吉林省榆樹錢酒業有限公司、控股陝西省太白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競拍下原貴州珍酒廠。此三樁交易幾乎花光了其全年的利潤。不過由此,華澤集團分別完成了在中國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域的白酒戰略布局。

“小茅台”

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稱,未來珍酒在貴州省的定位,我們將力爭醬酒第二,並且甘當醬酒第二。

三個月前,華澤集團與貴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貴州茅台,600519.SH)同台競買,最終以8250萬元人民幣購入淨資產為負2.91億的“小茅台”——原貴州珍酒廠的所有資產,包括酒窖、釀酒設備和土地以及老職工的安置等。

此後三個月間,貴州珍酒廠更名為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並于2010年1月,完成珍酒生產經營的全面恢複。

盡管珍酒目前不為人所知,但其歷史卻頗有淵源。1958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毛澤東在與原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周林談話時,提出茅台酒要“搞到一萬噸”的設想,正是這一設想導致了貴州珍酒廠的誕生。

最終傳統的茅台釀酒工藝亦被移植到貴州珍酒廠,建廠之初的很多原料、輔料、生產設備等均直接從貴州茅台酒廠搬運而來。

不過,珍酒盡管有 “小茅台”、“易地茅台”之譽,但是貴州珍酒廠卻因為生產經營不善,最終於2008年底進行破產清算。直到2009年8月貴州珍酒廠被第二次掛牌拍賣之時,該廠總資產1.54億元,負債4.45億元,所有者權益為負2.91億元。

貴州珍酒廠在拍賣時已經嚴重資不抵債,但其“小茅台”的號召力依然吸引了貴州茅台、華澤集團和貴州同濟堂藥業等三位競買人。在競買過程中,華澤集團旗下的華致酒行最終勝出。

格局之變

目前國內醬香型白酒處於第一位的,是有著“國酒”之稱的貴州茅台,其市值已過千億。位居全國醬酒市場份額第二的,是茅台鎮赤水河對岸的四川省古藺縣之郎酒,但郎酒全年總銷售收入,仍遠遠不及茅台。

華澤集團此番花費上億元的代價,購入的貴州珍酒,在其擁有的十幾款白酒中,是唯一的一款醬酒。

1998年,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以五糧液貼牌生產方式,創建“金六福”白酒品牌,此後十餘年間,“金六福”橫掃大江南北,演繹了中低檔白酒市場上的商業奇跡。

2009年,按照保守的估計,華澤集團在對吉林榆樹錢、陝西太白酒、貴州珍酒這三款白酒的控股收購上,就花去至少兩億元。

從2003年開始,吳向東開始陸續收購湖南、江西、四川、陝西、吉林、黑龍江、貴州等11家在地方上小有名氣的白酒廠。經年征戰的最終結果是,一個擁有十幾款白酒品牌的多元化釀酒集團浮出水面。

貴州珍酒是華澤集團近年來收購花費資金最多,投注以希望最大的一款醬香型白酒,其目前年產量並不多,2010年,估計能夠實現500噸醬香基酒的釀造和生產。

吳向東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醬香型白酒由於生產工藝和生產周期相對特殊的原因,造就了其相對稀缺的特性,每年10萬噸的市場容量給我們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與挑戰。貴州珍酒為華澤集團發展醬香型白酒,拓展高端白酒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

文章編號: 201001255300130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12 .南方都市報 | 2010-01-19
C12| 焦點| By 伍靜妍
五大板塊成型,金六福投資、華致酒行雙輪驅動 十年收購戰吳向東叫板茅五要做酒業國美

被行內稱為“酒業國美”的華致酒行自去年中從華澤集團剝離出來,再到最快明年A股單獨上市,吳向東控股的華澤集團酒業帝國將由香港金六福投資和華致酒行兩家上市公司雙輪驅動,駛上高速公路。而其麾下令人眼花繚亂的業務板塊在不同酒種釀造、銷售上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

決策快,目標準,寡言而酒量不大的吳向東,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資本活力,短短十餘年間成就了一個近60億元的酒業帝國。現在仍跑在吳向東前面的,僅有中國酒王茅台和五糧液,品牌多元化和專業渠道平台的掌控,成為這匹“黑馬”叫板行業龍頭的最大競爭力。而吳向東酒類“全產業鏈”概念的這片試驗田,又將如何改寫國內酒業的遊戲規則?

向茅台五糧液爭奪話語權

“吳向東通過資本運作,打通酒業上游生產釀造和下游銷售,全產業鏈的業務模式方向肯定是對的,企業由此獲得了行業充分的話語權。”白酒分析專家鐵犁向本報記者稱。

這個話語權有多重要?“以高端白酒為例,品牌比較高度集中在茅台和五糧液兩大酒王之間。茅台的貨俏得經銷商求著廠家發貨,中小型的經銷商往往是‘一酒難求’,而五糧液則是提前幾個月打了款,經銷商再苦等發貨;酒業巨頭的新產品即使不好賣,經銷商也被迫壓一大批在倉庫,變相替廠家分擔倉儲成本。”華南某白酒經銷商柯明(化名)對名酒企的強勢顯得頗為無奈。

做酒類經銷商出身的吳向東,較早意識到賣酒要跳出以上的怪圈。“華澤酒行作為五糧液年份酒和黃酒龍頭古越龍山年份酒的總代理,就是買斷了長期獨家協議 。去年華致酒行銷售五糧液年份酒估計有300噸,約1億元利潤。”柯明向記者透露。“而由華澤集團買斷的金六福品牌,年銷售額大約在20億元左右,而酒王五糧液僅負責委托加工。”柯明認為,吳向東與名酒企的合作思路中,最成功的是確定了華澤集團在合作框架中的話語權。

金六福的巨大成功之後,對國內二線區域酒企的連續並購,被視為進一步加大華澤在上游生產釀造上的控制權。“近幾年來,華澤集團投資超過10億元,在全國各地收購和參股二線區域名酒,分享了區域白酒市場增長、控制了區域酒類市場網絡,同時還與當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鐵犁稱。據瞭解,華澤旗下關聯的酒企包括貴州珍酒、湖南湘窖酒業、安徽臨水酒業、四川金六福酒業、滕州今緣 春酒業有限公司、湖南雁峰酒業有限公司、黑龍江玉泉酒業、桂林湘山酒、香格里拉葡萄酒等。合共有23個品牌,10余家釀酒廠,酒類包括白酒、黃酒、紅酒、保健酒。

全國銷售平台整合打造酒業國美“金六福已經有全國一線市場的產業鏈,而其後收購的區域品牌,在區域市場 有強大而寶貴的當地銷售網絡。這兩個網絡又是互通的,區域酒品牌可以在立足原有區域市場的基礎上,借助金六福的全國網絡向外擴張。而金六福也可以借區域品牌縱深拓展。”柯明舉例,吳向東最看重的‘易地茅台’珍酒,貴州市場銷售現在是三四千萬元,但吳向東對珍酒的期望是5年銷售10個億。

“吳向東借助品牌收購整合的全國渠道和地方渠道,也在為華澤的另一個產業龍頭———“酒業國美”打下平台基礎。”酒類觀察員朱浪向記者稱。2005年華致酒行成立以來,一直高速發展。短短幾年間就在全國開設了500多家連鎖機構,被行內稱為“酒業的蘇寧國美”。

“華致酒行計劃三年內擴張到1000家連鎖,最快明年在A股上市。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日前向本報記者稱。吳向東坦言,華致酒行“代理+連鎖’的模式,是目前國內綜合酒業中的首創,也是華致酒行吸引投資者的最大賣點,屆時將很可能成為在A股登陸的第一隻酒類零售的上市公司。

“茅台、五糧液雖然作為酒業龍頭,但受體制所限,在貼牌生產、企業並購、零售連鎖、渠道平台上的建設都是空白,這樣單一的商業模式,未來在商業價值鏈 上的競爭力會大大減少。”柯明稱。

“商超的渠道費用讓企業越來越難承擔,而即飲場賓館酒店的回款難度也越來 越大,酒業優質的零售商一直是行業的稀缺資源。平價、正宗,是家電業國美、蘇寧成功的要決,而有品牌號召力和渠道優勢的白酒綜合平台,現在還是空白。”酒類觀察員朱浪向記者稱。“雖然白酒巨頭茅台和五糧液都有自己的專賣店,但裡面只有一個品牌的酒,而駿德、富隆等又只有葡萄酒,因此酒類零售的綜合平台有巨大的空間。”綜合酒類平台,是華致酒行的遠景。“我希望未來華致酒行實現上市後,能夠成為整合全世界所有高端名酒品牌的一個綜合性的酒類銷售平台,這個平台並不與任何酒商直接競爭。”吳向東表示。在國內傳統酒方面,有五糧液、古越龍山和珍酒作支撐,在紅酒領域,除了目前銷售法國名酒雷狄外,還正在與全球最頂級的酒莊進行談判;在洋酒領域,除了蘇格蘭皇家威士忌拉弗格以外,也正在引入其它最優質的威士忌。“目前華致酒行正在與全球頂級的酒商、酒莊進行深入的磋商,甚至我們不排除在華致酒行內進行茅台酒的銷售。”吳向東稱。本報記者伍靜妍

記者觀察

全產業鏈模式要防系統風險從華澤集團的組織架構上看,吳向東構建了五大業務板塊的架構,在不同酒種釀造和銷售上各司其職,儼然一條酒業的“全產業鏈”。然而,行業人士也分析,由於產業鏈延伸越來越長,每個環節都需要最專業的人員把控,這樣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也加大,這決定了華澤酒行能否重塑遊戲規則,開創酒業新局面。

隨著香港金六福投資和華致酒行兩家上市公司雙輪驅動的思路成型,華澤集團麾下令人眼花繚亂的業務板塊定位也越來越清晰:金六福銷售掌控的金六福品牌目前占到集團銷售60%左右;金六福投資致力于地方酒廠的並購重組,依托品牌再造和渠道整合等方法打造地方酒類企業的強勢品牌,華致酒行主要負責高檔酒類的市場推廣和銷售,並採用渠道銷售與門店直營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在全國各大城市拓展;華悅酒業則主要銷售和推廣有色酒(洋酒、黃酒、葡萄酒等)和各地項目部的運營 ;香港金六福投資則運營著雲南香格里拉酒業和黑龍江玉泉酒業。據華澤集團內部人士估計,目前華澤集團酒業帝國的綜合銷售額接近60億元。

“華致酒行要打造成專業的高端酒品平台,除五糧液、古越龍山、珍酒和一些數量不太多的名洋酒,產品線顯然還是不夠的。”鐵犁稱。“金六福作為中低檔位的產品,在華致酒行的銷售,顯然對華致酒的品牌推動力是反作用的。”鐵犁認為 華致酒業在核心銷售產品上的拓展仍要花很大力氣,才有可能成就更強的平台吸引力,從而有更多的話語權去革新現有的酒業流通規則。

金六福投資

湖南湘窖酒業有限公司、安徽臨水酒業有限公司、廣東德慶無比養生酒業有限公司、四川金六福酒業有限公司、滕州今緣春酒業有限公司、湖南雁峰酒業有限公司、桂林湘山酒業有限公司、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吉林榆樹錢酒業有限公司、陝西省太白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地方強勢酒廠。

香港金六福投資

(香港上市)

控股香格里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龍江玉泉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全面管理並發展以香格里拉、玉泉為核心品牌的紅酒及白酒業務。

金六福銷售

與中國白酒行業龍頭五糧液集團強強聯手,由五糧液加工生產的金六福酒,

Reply
Forward

林少陽 揀爆升股5心得 2010年5月17日

林少陽 揀爆升股5心得
2010年5月17日
【明報專訊】2002年12月13日,著名專欄作家原復生(真名蔡東豪)在最後一篇《原氏物語》文章「料從哪裏來?」說,每日必瀏覽華富財經網站,尤其對上巿公司估值有疑難時,他第一時間想知道華富財經研究部主管林少陽的看法。2008年4月,林少陽離開華富,後來決定創業,2009年5月15日正式成立以立投資,現任董事總經理。




》[12:58]任志剛:人民幣成國際貨幣討論更熱
》[12:36]美林審慎看內銀 籲候低吸
》[12:13]港匯曾跌穿7.8關 熱錢續流走
》[09:28]恒大繼續全國85折賣樓
》[08:44]南戈壁首季蝕13億 受累換股債
》[08:38]陸東︰建行招行內銀首選
林少陽對投資分析的看法多有獨特之處。專業投資者很多都喜歡約見公司管理層,拿第一手資料,他則不喜歡這種有備而戰的會面,反而喜歡出席股東會,看看管理層在前前後後輕鬆的氣氛下真實的一面,自然流露的自信,可能預示公司的增長。

訪問進行了兩小時,林少陽再顯示出多個獨特看法。作為價值投資法的忠實信徒,他竟告訴記者,不可不學技術分析,這是尋寶的其中一個關鍵;指數藍籌公司業務基礎穩健,不少人認為是最好的投資,林少陽卻不認同;他又認為,一個行業即使優秀企業輩出,如行業無巨無霸上巿,全行股價都「難有運行」。再三咀嚼林少陽的說話,記者總括出5大揀選爆升增長股的心得。

一.不要抗拒技術分析

林少陽拿王朝酒業(0828)做例子:「王朝酒業公布2009年業績時,技術走勢其實有點奇怪。它09年除稅前盈利2.12億港元,按年倒退2.3%,還要比一眾券商預期的中位數2.14億元低,表現如此,本來股價應該跌,它竟然升,就憑這個股價走勢訊號,我們就不能不細心看看這隻股份。」

林少陽分析說:「王朝酒業其實行了很多冤枉路,被張裕和長城追過頭,它們的產品好,銷售方面卻只靠原有的網點,增長一直不理想。」細心研究後才發現王朝正大力改革銷售體系,「以前可能一個地區只有一個分銷商,現在會引入競爭,做得不好的會被淘汰,結果它的銷售去年9月起不斷改善。今年2月,引入Jean-Marie Laborde做非執行董事,這人曾任國際香檳集團Moet et Chandon的主席及行政總裁。王朝之後在銷售上有很多突破,包括會搞試酒會,在尖沙嘴海旁又掛了一個大大的廣告,我問他們是否想打入香港巿場,他們說志在內地客。」3月底公布業績至今,王朝酒股價已升了近兩成(圖1)。

總的來說,對於技術分析,林少陽的看法是:「我們不會什麼都知,什麼都看得透,股價技術訊號其實在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們不可忽略。」

二.成交弱行業 突有巨無霸上巿

「醫藥行業一向不乏優秀企業,可惜的是很多公司巿值太細,而且業務不容易明白,大行不太願意分配人手跟縱這行業,令醫藥股的股價長期落後。」

長期落後 優質股被炒起

林少陽指出,醫藥股由死寂到爆升的轉捩點,在於去年9月國藥(1099)上巿,「國藥巿值非常大(現時巿值逾780億元),而且正值醫療改革,它一上巿,隨即吸引大量基金注意,投資界投放在醫藥股的人力和物力多了,其他醫藥股都受到注意,優質股被發掘出來,進而炒起(圖2)。」

彭博通訊社綜合了54隻醫藥股由年初至今的股價表現,平均升了14%,同期恒指跌了6.6%,國指跌了8.4%,醫藥板塊明顯跑贏大巿。

三.新政推出 全行生態改變

「大凡一個行業有新的政策出台,令全行業的生態改變,就該留意該行的相關股份,去年醫藥股就是一個好例子。」林少陽說。

醫療改革 醫藥需求大增

去年4月,國家公布《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 年》,目標用3 年時間實現「全民醫保」,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險制度,最重要的,是此次醫改政府預計將投入8500億元用於改革,資金到位,才能加強實質購買力。

「這兒所講的行業生態變化,是指很多城鄉民眾,由無錢買藥、無錢看病,在國家的幫助下,變為有錢買藥和看病,全行業的需求大增(圖3)。」

去年稍後時間,國家亦發布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部分》、《醫療機構配備使用基本藥物管理辦法》,投資者更可根據目錄,看看有沒有上巿公司生產相關藥品,輔助選股和預測盈利。

四.久歷行業周期 屹立不倒

林少陽說:「最好的例子就是ASM太平洋(0522),經歷了多個行業周期,仍有錢賺,仍然屹立不倒。說明這公司的團隊非常優秀,只要估值吸引,都值得考慮(圖4)。」

ASM太平洋35年未蝕過

1975年,荷蘭人Arthur H.del Prado以5000美元,在香港創立ASM亞洲,委任林師龐為經理(當時公司唯一員工)。1988年,ASM太平洋在港上巿,招股價1.61元,集資1.36億元,巿值5.8億元。自1975年創立至今近35年,ASM太平洋從未蝕過錢,這就是公司難能可貴之處。這段期間,有數不盡的科技公司蝕錢、倒閉,而ASM仍然屹立不倒,還要成為半導體封裝設備業的行業老大。

五.不甘平淡不斷創新的企業

「我想提一提羅欣藥業(8058),公司原本生產原料藥、抗生素,生意穩定。管理層不甘平淡,開發系統藥,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藥,這些都不容易做,他們成功了。」2005年12月羅欣藥業以每股0.26元上巿,至今已升至接近10元(圖5)。

4個「未曾」 羅欣出類拔萃

回顧往績,羅欣藥業有多個「未曾」:公司的總股數長年保持在6.09億股,上巿以來就「未曾」變過,說明公司絕無沾手拆股、供股、合股等財技,專注業務;

公司每股股息長年保持在0.02元人民幣,上巿以來就「未曾」減過,不會虧待股東;股本回報率07年以來「未曾」低於40%,股壇少見;2004年以來,盈利增長就「未曾」停過,即使經歷風聲鶴唳的08年下半年及09年上半年也是如此。難怪此股令林少陽刮目相看。指數藍籌公司業務基礎穩健,不少人認為是最佳投資。「其實,最有價值的投資不在這兒,好像內銀股,與宏觀經濟同步,買了藍籌股,最後可能與指數同步,或者贏指數,但現時最有增長的投資不在指數藍籌股。」

撰文:江偉明

Sunday, May 16, 2010

曹仁超和胡立阳:是不是熊市来了?2010年05月17日 08:42

  曹仁超和胡立阳:是不是熊市来了?

  4月15日大盘进入恐慌性下跌阶段,险些击穿2600点关口让投资者心惊肉跳。从上周三开始连续3日的阳线让人们紧张的情绪稍有缓和。是反转,是反弹,是横盘……市场弥漫的声音让投资者不知所措。《红周刊》连线香港股神曹仁超和台湾股坛教父胡立阳。针对当前市场,他们会给投资者带来什么建议?

  A股仍处于牛市调整期

  问:A股的暴跌,很多人不禁要问,是不是熊市来了?

  曹仁超:不是所有跌市皆是熊市,所有升市即为牛市。按道氏理论,牛市和熊市皆分三期,其间还有大量调整。目前的A股还处在牛市第一期的C浪调整期。

  胡立阳:按我的统计,股市从最高点下跌30%才能说是熊市,且还要月线连3阴。因此,沪指起码得从3478点下跌至2434点。但现在还看不到熊的影子。且经济复苏阶段,股市进入熊市的几率很小。

  问:这轮股市下跌的原因何在?胡立阳:沪指从1664点涨到3478点后存在卖压,调整时间约为1年。此轮暴跌与世博有直接关系,4月15日恰逢世博会开幕前夕。就像当年

  的奥运会,很多人对世博都有期待,但世博会临近股市却一直没起色。这让很多投资者觉得利多出尽,信心不足,都想提前一步逃跑。这又加重了股票的卖压,下跌就不足为奇了。

  曹仁超:沪指的牛市第一期上升浪在3478点完成,之后进入牛市第一期A、B、C三个阶段调整浪。2009年8月4日至2009年9月1日沪指见2639点,浪A跌幅24.12%,然后进入浪B,浪B在2009年11月24日3361

  点出现。去年12月我通过内地媒体一再向投资者发出短期看淡市场的信号。浪C低点一般低于浪A的2639点,由于浪A跌幅太急,表明浪C需更多时间去完成牛市一期调整。从去年11月24日开始经过5个月多空争夺后,4月15日A股开始暴跌。按波浪理论,浪C跌幅应在24%左右,低点最大可能在2353点附近。在5月12日,出现低点2604点,已低于浪A的2639点,这说明A股已进入

  牛市第一期的寻底期,最终低点是否在2353点还要看市场走势了。无巧不成书,内地的政策调控似乎配合了浪C。

  2600点以下进入底部区域

  问:调整后投资者何时入场最佳?

  曹仁超:按波浪理论,牛市第一期的C浪调整需要约3个月。A股从4月15日暴跌,到7月15日之前就可能确认底部。如果是大户投资者,现在就可以分期分批建仓了,小散户可等信号明确再进场。不过,底部究竟在何处,是多少点,很难判断,只能边走边看。套用巴菲特之言,别人开心我担心,别人担心我开心。恐慌性下跌,令投资者悲观是好事,浪C低点就是需要悲观情绪才能完成。现在说机会来临,很多人未必信,但此时正是我开心的时候。

  胡立阳:刚才提到世博会,我想请投资者注意,世博开6个月而不是6天,后续影响会很深。比如一个参展的好企业可能在6个月后接好多订单,尤其是节能减排或高科技企业,投资者要有信心。至于买股票,我觉得2600点以下都是安全的。如果你错过了1664点,千万别错过2600点了。

  当然,2600点以下只是一个底部区域,可能调整比这还深。2600点是用二分之一法则得出的,1664点到3478点这轮行情回吐二分之一是2571点。通过研究,如果市场出现周线3连阳,就出现了波段的反弹信号,投资者就可以考虑入场了。

  金融、地产股反弹中有机会

  问:这轮反弹要持续多久?

  曹仁超:牛市第一期的C浪调整,是牛市中最长最大的跌幅。这轮调整后,股市会有2到3年的上涨,但是上涨得很慢、很稳,即使调整幅度也很小。不要等那时候再后悔没有买股票了。

  问:进场时买入什么样的股票最好?

  胡立阳:原则上是那些超跌的,业绩向好的股票反弹幅度会很大。近期受政策影响,房地产股被打压得厉害,这些股票可能在反弹中一马当先。

  曹仁超:初期判断不出什么股票好,买金融股是最稳妥的,因为股市向好、企业发展都会使银行受益。等上升趋势明确了,就会涌现出一批批的上涨龙头,到时投资者跟着市场操作即可。(证券市场红周刊)

Friday, May 14, 2010

282 3 candles


1st of april enter

if fall behind 1.25 , need to runaway

3 ways for short trade entry exmaple 8058


1) 顺势 EMA + EP
7th May 8058仍没有破坏 ema 顺势图,

2) 3 Candles
8th of feb the bottom , count left , the hight point 6.52 HKD on 4th of feb .
start to look at the right due to so many bars hightes point break 6.52 hkd , but yet break 6.64 which become the new set up bar , then 23rd of March , break the new set up back become EP , ie 6.85 become UBP , up break point . march 24th break 6.85!

*** 5.41 HKD is the bottom


3) 顺势 群脚仔 for longer term , 逆势只可以做 short term .
7th May 收在6th may 下影线内,出现群脚仔,8th 如果收在7th 最高点=〉hold, 收在7th 最低点=〉沽 , 8058 在10号高开,高于10 好最高点,可以入,除非收低于高位,止蚀离场,否则可以hold .

2010 May 14 HI1 HC1 bear bear

HSI

2:55 +DMI down cross -DMI

MACD BEAR BEAR

FALL BREAK MORNING BOTTOM

== > day put




2010 May 14 HI1 HC1 bear bear




Thursday, May 13, 2010

中国股市仍未到抄底之时

2010年 05月 13日 14:46
中国股市仍未到抄底之时
正文
评论(2)
更多股市时评的文章 »
投稿 打印 转发 MSN推荐 博客引用
字体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热边缘徘徊,但其股市表现却仍在全亚洲最差之列,股票估值也渐渐变得有吸引力了。

但分析师认为,现阶段即进行吸纳可能为时过早,因为市场在展开反弹之前可能进一步走低。

现在上证综合指数已进入熊市区间,股指较8月份3500点的收盘高点下挫了近23%,今年年内跌幅为18%。深证综合指数在略多于一个月的时间里跌去了将近20%,年内累计跌幅为16%左右。

今年中国股市的大跌主要是受地产和银行类股拖累,金属、建材以及非必需消费品等周期性股票都加剧了大盘的抛压。医疗保健和必需消费类股则保险强于大盘。

以孙瑜(Steven Sun)为首的汇丰(HSBC)多位策略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虽然现在股价诱人入市,但现在仍不是抄底时机;投资者应该等到政策立场改变之时,我们认为这一天不可能很快到来,中国政府会拿出更严厉的措施,而不会在这一问题上开倒车。

中国股市的疲弱表现和各类经济指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数据依然向好。

本周发布了各类数据,包括房价、消费者价格、银行放贷、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贸易等均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增长。

尽管中国政府尚未开始加息或允许人民币升值,以减缓房地产及消费者价格的上行压力,但市场普遍预计此类紧缩措施将很快出台。

几位分析师预计,今年中国将允许人民币升值约5%,此外中国央行还将有三至四次上调贷款利率举措,每次加息幅度为0.27个百分点。

汇丰银行(HSBC)认为,沪市A股历来对政策反应非常敏感。尽管中国政府迄今已出台了部分政策微调措施,但经济仍然过热,通胀持续上升,房地产开发商战术性的价格调整幅度太小,不足以降低已牢固确立的房价预期,而控制地方政府债问题的艰苦战才开始。

汇丰银行分析师们说,市场很可能在通胀预期缓和后触底。以股票价值看,动态市盈率处于12倍水平上下时,市场很可能获有力支撑,这意味着上证综指有继续下探10%的空间,即跌至2,300点至2,400点区间。

汇丰银行分析师们说,通胀与加息担忧是拖累周期性行业的主要因素。因而,加息越早,就越能刹住通胀预期,而市场就能越早开始反弹。

V. Phani Kumar

GS 2010 年4 月30 日 计入会计政策变动;因估值因素上调中国太保(H)评级至买入

较之银行股相对看好保险股,因为保险业增长前景良好而且再融资和监
管风险较低
相对于银行股而言,我们对保险股的看法更乐观,原因在于:1) 保费迅速增长—
寿险和财险业务都受益于消费者的低负债率和强劲的收入增长,而且受宏观调控
的影响较小;2) 在竞争环境改善、车险保费稳定以及赔付比率改善的情况下,财
险业务有望实现承保利润;3) 与银行相比,融资要求和监管限制较小。在各保险
企业公布2009 年年报并由于会计准则变动重述业绩之后,我们调整了每股盈
利、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预测以及12 个月目标价格。
评估A 股疲软的影响;中国太保的风险回报较好
我们对A 股潜在疲软的风险回报分析显示,中国太保H/A 股和平安H/A 股的表现
最出色。我们的基本假设是计入全面增长因素的评估价值预测(假设到年底权益
类投资回报率为10%,计入我们的模型)。悲观假设是权益类投资回报率为-20%
情景下的内含价值和下行估值预测(估值倍数为周期中值)。
基于具吸引力的估值将中国太保H 股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
基于具吸引力的估值和强劲的基本面,我们将中国太保H 股的评级上调至买入,
原因在于:1) 2010/2011 年新业务价值增长前景高于同行、寿险和财险保费增长
强劲; 2) 公司较高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支持增长;3) 财险承保业绩持续高于同
行;4) 存在两项估值向上重估因素 — 代理人产能的改善将推动新业务利润率的
进一步提高,而且公司有望成为从上海企业养老金试点计划中受益最大的保险企
业之一。我们基于评估价值计算的中国太保H 股新的12 个月目标价格为38.1 港
元(原为36.7 港元),潜在上行空间为24%。我们的悲观假设估值意味着潜在下
行空间为10%。风险:A 股回报弱于预期、中国太保盈利低于预期。
人保财险:预计实现承保利润;逢低买入
我们预计,随着行业竞争环境的好转,人保财险2010 年将实现承保利润。鉴于
估值较高,我们维持对该股的中性评级,但建议在近期A 股走软时逢低买入。在
2010/2011 年每股盈利预测上调34.6%/48.2%之后,我们基于Camelot 模型计算
的人保财险12 个月目标价格从4.8 港元(1.66 倍的2010 年预期市净率)上调至
7.2 港元(2.75 倍的2010 年预期市净率)。下行风险:车险赔付比率高于预期、
A 股疲软。上行风险:承保业绩和投资回报好于预期。

Tuesday, May 11, 2010

2010may11 HSI bull bear bear bear ! consolidation !


2010may11 HSI bull bear bear bear

248 strong in the falling market

Long time frame : bull bull
short time frame : bull bull
ADX UP AND OVER 25!

= buy.

bull x 4 , bear x 4 , can hold or sell , 2 ways only

Bull Bull , bull bull , adx over 25 , and show moon shoot = long position

420 , ep 1.28 HKD



if oneday close higher than 1.28 white candle , the 2nd day higher than the new ep , enter.

Wednesday, May 5, 2010

蔡東豪、曹仁超拆解下半年港股走

經濟一週
P035-048 | 封面故事 2010-04-17
標示關鍵字

蔡東豪、曹仁超拆解下半年港股走勢

港股自上週升破22,000點阻力後,本週反覆整固,等候機會調整完成後再上一層樓。奈何眾多困擾後市的陰霾仍未消散,港股在今年餘下時間尚有多少衝刺空間?

為拆解對後市的種種疑惑,由今期開始「封面故事」將加強內容,以14版全方位分析最新大市去向,讓讀者有更好的裝備傲視股壇。

今期本刊率先訪問城中兩大聲名顯赫的財經專欄作家,分別為「投資者筆記」作者曹仁超,以及「第壹流」及「原氏物語」(已停寫)作者蔡東豪,為下半年港股走勢拆局。

曹仁超:恒指19,000至23,000點徘徊曹仁超,一個散戶熟悉的名字。他原名曹志明,逾30年來每日以筆名曹仁超發表專欄「投資者日記」,風雨不改。

近年退下火線,專欄改為「投資者筆記」,每週一亮相一次,與投資者分享最新心得。

近年曹仁超最為股民津津樂道一役,是2007年大市高見31,958點之後判斷見頂,醒目的股民安然避過大劫。

曹仁超由股壇小兵晉身為名將,是少有親身經歷1973年股災的市場人士。

本週他大開金口向本刊發表最新看法,讀者務必洗耳恭聽。

過去數週港股漸見起色,惟曹仁超認為港股仍處於波幅市。

「港股仍處於上落市階段,壞也壞不到哪裏,好也好不到哪裏。恒生指數只會在19,000至23,000點波幅區域上落。

「最低限度港股今年第二及第三季都是在這個波幅中上落,始終走不出這個框框。」曹仁超說。

人仔升值憧憬 港股跌不了

在曹仁超眼中,今年港股猶如被封了底。

「現在最大問題是如果賣了股票或物業,套現的資金又可以放在哪裏?結果是無地方放,這筆錢遲早要入番個市度,形成個市有上落、無大跌。

「2009年你見到中國、美國及歐洲三地中央銀行,辛辛苦苦的將個市托上去,所以站在政府立場,又會不會容許跌番落嚟?」近日人民幣升值憧憬升溫,在曹仁超眼中是港股跌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人民幣理論上只會升不會跌,估計今年升2%至3%是極限。由於有如此憧憬,資金流入中、港兩地股市。

「恒指由今年1月、2月19,500點附近升至現時逾20,000點,個別股份股價2月到現在已經升了20%,相信是外界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效果。

「我相信這個升值效應在第二季仍然存在,令港股下跌空間有限。

「或者胡主席(國家主席胡錦濤)講話,可能令資金流入速度減慢,但這些資金不會流走,因為人民幣還未升值。」

經濟不冷不熱 升極有限

然而,港股今年升幅有限。「現水平如果再將股市推高,通脹真的會殺到埋身,所以中、美、歐三地有共識,令經濟不熱不冷。

「尤其中國影響力那麼大,可以令股市唔上唔落。」曹仁超認為在各種因素下,港股只會在波幅區間上落。

然而,另一位著名財經專欄作家、筆名原復生的金融才子蔡東豪卻有別於曹仁超,對港股看法較樂觀,接下來由他剖析其看法。

曹仁超檔案

姓名

曹志明

筆名

曹仁超

現職

信報財經新聞董事

「投資者筆記」專欄作家

著作

《論戰》、《論勢》及《論性》等多部著作。

蔡東豪:我睇穩步上揚

現職精電國際(00710)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的蔡東豪,表面上是企業高層,內裏卻是隱世股壇高手。

早於上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後,蔡東豪便於加拿大任職分析員;其後回流香港,曾任多間上市公司高層,並於2002年開始,以原復生等筆名撰寫財經專欄,論盡股壇。

蔡東豪擅長捕捉股市長期走勢,2002年曾力薦大家樂(00341)為可長線持有的「十年股」,未計收息,至今股價已翻近三番。

今年港股首季出現調整,近月成功築底反彈後,現於高位整固伺機再衝,蔡東豪認為港股升浪不止於此,長線仍然值得看好。

「我不懂看短線走勢,你叫我講一、兩週內股市表現,我答不到。但長線我是睇好的,特別是今年,我認為股市風浪相對比較細,是可以穩步上揚的一年。」蔡東豪說。

加息隱憂似有還無

目前港股尚未突破高位阻力,是市場仍擔心下半年多個隱憂所致,尤其高通脹重臨逼使內地加息,但蔡東豪卻有另一看法。

「當然市場會炒作某時段內地豬肉價格可能大升,但未可形成趨勢,亦不可逼使內地因此加息。

「你都知大幅加息會令投資市場逆轉,內地息口由中央控制,當然不會大手加息,加少少是有可能,但一定不是一個持續的加息潮;美國更沒有加息條件,美國息口相信有排都未可上調。

「再者,今年有很多國家都有大選,加息是政治決定,相信今年內整體息口都不會大升。」若息口趨升這最大隱憂去除,意味大市下半年難見重大沽壓。惟要重拾動力上衝,仍須靠升市催化劑,蔡東豪相信是企業盈利持續增長。

盈利增長推升後市

「2009年很多上市公司的盈利都有不俗表現,相信2010年企業仍然有不錯的盈利增長。

「更重要是目前港股市盈率只是14至15倍,這水平估值唔算貴。

「當市場計及最新企業業績,相信對大市重新估值後,市盈率會跌一跌,估值更吸引。」根據湯森路透綜合市場預期,2010年恒指市盈率14.7倍;2011年更低至12.2倍,相比過去35年平均恒指市盈率約15倍,港股現估值並不昂貴,從估值角度看難有沽壓藉口。

至於港股今年內可升至甚麼水平,蔡東豪認為可引用現轉任基金經理陸東的預測作參考。

「陸東計算恒指合理值很準,之前他計算今年值26,500點。相信企業相繼公布去年理想的業績後,陸東會修訂其對今年恒指合理值預測,我覺得向上修訂機會較大。」蔡東豪說。

蔡東豪檔案

姓名

蔡東豪

筆名

原復生、孔少林等

現職

精電國際(00710)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中國風電(00182)非執行董事

大快活(00052)獨立非執行董事

財經專欄作家

著作

《金錢之王》、《金錢之王 II》、《原氏物語》等十多本著作。

入市策略:精選穩賺藍籌股

不論是曹仁超的港股區間上落走勢預測,或是蔡東豪的穩步上揚見解,兩人對後市分析的共通點均是不宜看淡。

審慎的曹仁超料恒指於19,000至23,000點上落,惟目前恒指已為21,865點計,距離設定區間上限只有約1,100點上升空間。

問及港股此刻是否需要先行調整,曹仁超認為太短時間的走勢難以預測,但相信調整始終會出現。

「我認為第二季可以睇好或不作行動,但唔好睇淡,這是投資策略。」曹仁超說。

曹仁超:下半年買內房

至於下半年可以買甚麼板塊,曹仁超建議可買內房股,但現在仍未是入市最佳時間。預期第二季會有不少相關政策出台,令此板塊出現另一低潮。

事實上,內地相繼推出多項壓抑樓市的措施後,仍未令熾熱的樓市降溫,其中3月份內地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按年更急升11.7%,乃歷來最大升幅。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本週再度出招,揚言加快研究推出住房消費稅,凸顯其進一步壓抑樓市的決心。

內房股受連串調控政策困擾,近期走勢再度逆市回軟,估值亦再度吸引,但要入貨撈底,還要耐心等一等,曹仁超坦言:「我諗等到內地加息後就差不多,第一次加息後就可以買。」 蔡東豪:內銀影響力大

相比曹仁超的審慎,蔡東豪的投資策略更進取,他說:「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目前已創下19個月高位,恒指相比下表現落後,我覺得港股是有條件追落後。

「如果是看大市長線繼續上升,一定買藍籌股,特別是大藍籌股,此等股份確保可跟隨大市上升。

「選股又以中資類為主,因為港股得以穩步上揚,背後是有中國故事支持。中資股本身看重其企業盈利表現,同時亦受A股走勢左右。

「其中企業盈利應該可持續增長。A股方面,近一、兩年A股較為平淡,炒風不勁,估計是內地投資者沒有心機投資。

「但隨著股市表現繼續向好,相信此情況將會改變。」蔡東豪說。

若再細分看好的板塊,蔡東豪認為要以佔恒指比重最大的板塊為首選,如內銀股。

目前恒指成分股中共有四隻內銀股,分別是工商銀行(01398)、建設銀行(00939)、中國銀行(03988)及交通銀行(03328),合共佔恒指比例逾18%,已取代只佔約15%比重的滙豐控股(00005),對港股的最大影響力。

總結兩大名筆的投資分析,其中曹仁超看好香港樓市,亦認為內房股可候機低吸;蔡東豪則看好整體大市,更看好內銀股。

本刊將根據兩人的分析,再配合個股基本因素,選出四類下半年最佳投資的藍籌股。

恒指現雙「黃金交叉」

恒生指數上週突破22,000點阻力後,本週出現回吐,本週五(4月16日)失守22,000點,14天RSI亦回落,意味短線仍見沽壓。港股後市有機會回補上週三(7月)上升裂口,惟整體上由2月展開的新升浪仍未破壞,而且10及20天線上破100天線,形成雙「黃金交叉」中線利好訊號。預期經過短期調整後,後市仍有力再上。

若以「複式頭肩頂」頸線量度升幅計,港股下一目標仍維持於23,000點,支持位則為之前的雙底,即約19,400點水平,這區間正與曹仁超預期的港股後市走勢吻合。

升市之選:盈富、港交所最可靠若仍認為港股長線看好,最穩陣而又可確保回報起碼與大市同步的投資,一定是盈富基金(02800)。

盈富是集43隻藍籌股於一身,為最緊貼恒指走勢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其啤打系數(beta)是1,即理論上恒指每升跌1%,盈富單位價格都會跟隨升跌1%,即買一隻盈富,猶如囊括所有藍籌股。

盈富可持十年

蔡東豪對盈富基金亦寵愛有加,認為是可以持有十年的投資,他在其著作中曾指出:「我給讀者一個『冧巴』——2800。這個『冧巴』的管理層不會動用公司的資金去買私人飛機、不會作出日後會後悔的決定、不會受市場雜音干擾。」按湯森路透綜合23間證券行的估計,平均預期今年恒指目標價為25,283點計,即盈富現價仍有近15.6%上升空間。

若再行前多步,只要深信港股自去年開始的牛市仍未結束,同時可抵受之後波動,恒指始終會上破2007年歷史高位31,958點,故盈富仍是長線增值之選。

除盈富基金價格可跟隨大市上揚外,派息穩定亦吸引,自1999年上市以來,每年派息兩次,息率約3厘。

以目前息口走勢預測,幾可肯定下半年即使加息,銀行標準存款利率亦未可抽高至3厘。即投資盈富,下半年收息回報仍可跑贏銀行存款利率。

投資策略 若以曹仁超的波幅市觀點為入市考慮,當然有待恒指再調整至近19,000點時買入盈富,以贏取預期下半年仍繼續的區間差價。但若抱長線投資心態,現價買入,等待恒指幾年內再創新高,仍然值博。

當然,盈富表現只可與大市同步,升市中希望有跑贏大市回報,港交所(00388)則有條件達此要求。

港交所跑贏大市

港交所被喻為「大市窩輪」,從其啤打系數高達1.46計,即若恒指升1%,理論上港交所股價可升1.46%。

當然港交所有領先於大市的特性,但從基本因素分析,要股價長升長有,須視乎其收入可否財源滾滾,當中看重股市成交及新股上市費。

隨著港股踏入4月逐漸突破悶局後,成交有所增加。截至本週五(16日)4月份平均每日成交已超過700億元,明顯較2月、3月為多。

正如曹仁超所言,由於目前市場利率低迷,即使投資者沽售股票套現,但這筆資金遲早都再度入市,此舉除了為大市走勢「封底」外,亦令港股成交更有保證。

市場預期下半年超低利率環境依然存在;加上目前困擾大市的陰霾,將於下半年逐漸消散,可吸引更多資金入市,港交所成交亦可看漲。

至於港交所另一收入來源新股上市費,將隨著下半年有更多大型新上市而提升,包括全城矚目的農業銀行,預期港交所的新股上市費將較上半年多,可成為港交所股價下半年跑贏大市的另一動力。

投資策略:港交所啤打系數高,即波幅較高,因此可候調整才買。以過去兩個月橫行區130元為入市位,料下半年可高見154元,即今年1月高位。

內銀之選:建行稍勝工行

若從下半年料將出現的利好因素方向揀股,內銀股便屬追捧之列。

內銀股股價自3月底突破橫行區上揚後,本週於高位出現回吐。

一來是之前短時間內升勢過急,須先行作出整固外;二來因為尚有不明朗因素未除,令沽壓猶在,惟此等問題將可於下半年解決,讓內銀股再展升浪。

下半年壞消息變好消息

首先,近期內銀股面對最大問題,就是集資壓力。按過去銀行集資經驗,若表示集資後,對股價往往帶來沽壓。

惟當集資計劃落實,配股價或供股價確定後,此時集資壞消息盡出,股價往往可止跌回升。

最佳例子是招商銀行(03968),去年宣布供股,惟供股價遲遲未定,令其股價去年大部分時間跑輸大市。

但當供股計劃塵埃落定後,股價招行迅速追落後趕上,年初至今升3.8%;同期恒指卻微跌約0.03%。

目前其他內銀股同樣面臨集資壓力,不少亦表明有集資計劃,奈何具體安排仍未正式公布。但市場預期,內銀股集資安排,將於下半年一一落實,除去此一大不明朗因素。

另一不明朗因素,是來自之前的急速放貸增長,令市場擔心之後的壞賬將隨之增加。但此憂慮可被加息所抵銷,市場一般預期內地最遲於下半年就要加息。

為去除資產泡沫,相信中央在加息安排上,會將貸款息率增幅大於存款息,有利內銀股息差擴闊。

在掃除上述兩大憂慮後,下半年內銀股可繼續受惠於內地經濟保持較高增長,盈利仍然看升。

事實上,曹仁超已有先見之明,在其以往著作中已強調「今天的滙豐控股(00005)不如80、90年代那樣『快高長大』」;反而中資金融股卻可提供同樣的高增長機會。

建行估值仍吸引

若在藍籌股中揀選內銀股,建行及工行最符合蔡東豪的要求,因為兩股佔恒指比重最大,前者佔6.85%;後者則佔6.03%。

論實力及穩健度,建行及工行均屬內銀股龍頭,地位不相伯仲,若要二選一,可用當時兩股估值比較,以較平者為可取。

以10年度預測市盈率、預測市賬率及預測息率比併,建行均稍勝工行(見下表)。

德銀最近完成內銀股今年首季盈利增長預測,預期工行首季盈利只按年升20%;建行盈利則可升逾三成,認為建行是內銀股首選。

投資策略:建行股價經歷過去兩週急升後,本週於6.75元水平整固。惟其短期技術走勢有轉弱跡象,包括開始出現熊差距,以及14天RSI回落。預期股價短期將有調整,但回落至之前低位6.2元應有支持,可以此價為入市位,待下半年升至7.5元先行收成。

內房之選:中海外、潤地=樓價長升長有曹仁超除精於股票投資外,投資房地產市場更得心應手。

曹仁超年初表示不看好內房股,惟在財經新聞頒獎典禮上親口向本刊說:「我相信內地第二季調控政策推出後,將出現另一個低潮,下半年開始應該買內房股。」本週中央推出新調控措施,令包括中國海外(00688)及華潤置地(01109)在內的內房股普遍跌4%。

「我諗中央加息後就差不多可以買。環顧國際樓價,未來內地樓價料升得最犀利;相反,我相信西方樓價回落潮未完,所以英、美樓市不是那麼吸引。」 買龍頭 買中海外

據曹仁超投資地產法則,當某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由3,000美元水平上升時,其地產市場最吸引。

在投資策略上,曹仁超去年接受電子傳媒訪問時表示,不直接投資內地樓市,寧取本港上市的內房股。

基於「買市場」原則,中國海外作為本港上市最大市值的藍籌內房股,等於買整個內地樓市長線升。

事實上,中海外過去五年營業額每年以34%速度增長。

至於今年首三個月合約銷售137.8億元,同比增長48.3%。由於合約銷售將會在未來入賬,可以保持高增長。

投資策略:按曹仁超分析,次季將會有不同的調控措施出台,是內房股建倉時機。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表示,加速研究住房消費稅壓抑樓價,並增加首期成數,已見中央進一步調控端倪。

投資者可待人民銀行作出首次加息後買入中海外,屆時其股價或會較現時為低。

潤地有「阿媽」照住

除此之外,藍籌成分股華潤置地亦是間接投資內地房地產的工具,更可受惠母公司華潤集團注資。

事實上,潤地一直獲得母公司「照顧」。2006年起獲母公司注入發展項目及物業,令其脫胎換骨,快高長大。

現時有機會獲得注入的土地儲備達191萬平方米,分別位於南京及昆山等地,面積相當於土地儲備7%。其實,母公司手上還有370萬平方米土儲。

至於華潤集團,正著手研究深圳灣及大鏟灣改造項目,這兩個項目面積逾百萬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潤地現時已鎖定2010年大部分銷售收入(見下圖),受中央政策調控影響較低,亦是其賣點之一。

投資策略:由於中海外和潤地同是內房股,亦受中央政策影響。

一如中海外,潤地日後亦會出現低吸時機,投資者可靜心等待下半年吸納時機。

樓價難大跌 捧港地產藍籌

本刊1483期「封面故事」(4月3日出版)訪問港大房地產學系講座教授鄒廣榮,預測樓市先升一輪後會調頭回落。

然而,看淡意見並非一面倒。在曹仁超眼中,樓價跌幅有限,兼且還可繼續上升。

「香港樓價還有上升空間,但升多少很難講。」曹仁超說:「港府2003年實行勾地制度,令土地無供應。」若以曹仁超的思路推敲,只要港府不改變其土地供應制度,估計下半年香港樓市仍然在高位徘徊。

「業主將物業放租,收2至3厘息;放在銀行息口低見0.1厘。在低息環境下,令供應量更少,現時並非需求推動樓價。樓價上升是反映市場無貨供應。

「1997年是供不起樓;現時是覺得樓價貴,但事實上是供得起。估計香港樓價下跌空間5%至10%,所以不可以話有泡沫,只可話佢略為偏貴。」如此見解若言之成理,則恒指成分股中的地產股不失為看好本港樓市的另類選擇。

正如曹仁超在其著作中引述「股俠」香植球心法,買地產物業不如買地產股,因為前者缺乏流動性,也及不上股票靈活。

新地龍頭地位穩固

各路資金北望神州,本地地產龍頭新鴻基地產(00016)也不例外。然而,新地刻下來自內地的貢獻有限。同時,新地仍然大力在港增持土地儲備,其本地地產龍頭地位相當穩固。

新地供應樓宇種類相對全面,既有豪宅,亦有中價樓,可以全面分享香港樓價升勢。

投資策略:下半年港股仍會在波幅中上落。為免蒙受短期波幅,投資者宜待新地股價衝破130元才高追買入。

此外,藍籌股信和置業(00083)亦是看好本地樓市的另外選擇。

信置住宅「純度」最高

信置對本地住宅價格敏感度最高,是「純度」最高的本地地產股。事關信置持有收租物業不太多,內地發展項目亦有限。

觀乎信置的資產淨值(NAV),本地住宅項目攤佔資產比重遠遠高於內地項目,此乃信置住宅「純度」高的原因。事實上,現時信置擁有410萬平方呎發展樓面,平均呎價預計以萬元計。

按摩根大通研究報告估計,信置在香港項目估值達300億元;相反,內地住宅發展項目估值為90億元。可見香港樓價上落對信置NAV影響力更大。

因此,信置股價升幅往往在樓市上升週期中較其他地產股大,實是看好本地樓市、富冒險精神的投資者之選。

投資策略:由於信置與新地同屬本地地產股,前者投資策略和後者一樣,宜待信置股價突破16.8元買入。

後記:晉身殿堂級名家之路

曹仁超和蔡東豪是不同年代的人,前者是「40後」;後者是「60後」。兩人生於不同年代,卻先後成為著名財經專欄作家。

曹仁超過去30多年來年終無休撰寫「投資者日記」專欄(已於2009年1月5日改為每週刊出的「投資者筆記」),其投資金句「有智慧不如趁勢」及「止蝕不止賺,溝上不溝落」深入民心。

至於蔡東豪過往以原復生為筆名,撰寫「原氏物語」專欄,以其會計、財經知識,拆解形形色色的金融界迷局,例如民企股歐亞農業。當時財金界人士亦好奇誰人有如此功力將金融迷思逐個擊破。

聽老婆話發達

然而,曹仁超如何晉身殿堂級經財專欄作家之路?他在其著作戲言,今日成就靠「好彩」。

上世紀50至60年代人浮於事,曹仁超畢業後最初投身工廠上班。

曹仁超曾在其他文章中解釋,由工業轉投傳媒與投資事業是多得其太太鼓勵。

「由於當年自己一無所有,女朋友(今天太太)開出條件:找一份寫字樓工。」結果他輾轉進入證券行工作,並向報章投稿,踏上財經專欄作家之路。

當年股市資訊不流通,年報也以英語出版,故深諳英語的曹仁超具有優勢,並引入各種外國技術指標,如陰陽燭及相對強弱指數(RSI),幫助分析股市大勢。最終令其專欄脫穎而出,進而成為殿堂級財經專欄作家。

蔡東豪踏上財經專欄作家之路,沒有如曹仁超這麼曲折。當年他眼見財經評論員質素參差,便撰文投稿,並獲報章負責人青睞,展開「原氏物語」專欄生涯。

撰寫「原氏物語」期間,蔡東豪惠眼識英雄,在2002年拆解及分析比亞迪(01211)的競爭優勢。

年代不同,令曹仁超及蔡東豪的投資哲學亦各有風格。曹仁超奉行趨勢投資法,當中有血有肉,事關他交足學費才能揣摩出這個道理。

曹仁超1974年以50萬元投資和記黃埔(00013)前身和記企業,他由7元買到落1元,輸剩10萬元,讓他學懂「止蝕不止賺」道理。

當時和記最終亦要勞動滙豐控股(00005)前身滙豐銀行接管,數年後落入李嘉誠之手則是後話。

有別於曹仁超的投資哲學及鼓勵散戶投資者親身參與個股,蔡東豪在其著作《金錢之王Ⅱ》指出,投資者應買市場,包括ETF及指數基金產品。

眼中的財經傳媒

本週三(13日)正值「花旗集團傑出財經新聞獎2010」頒獎典禮。身為評審之一的曹仁超及蔡東豪獲邀上台,分享對「香港財經傳媒報道內地財經新聞的角色」看法。

近年曹仁超將目光投向內地,故此對內地財經傳媒頗有認識,他說:「如果關於金融新聞報道,內地傳媒是開放的。」蔡東豪則認為,本地傳媒在報道內地財經新聞上仍然有優勢。

曹仁超亦不忘指出:「以我在內地講學經驗,我感覺內地大學生知識饑渴(knowledge hungry)。

「我每次講完書都無法脫身。最嚴重一次,就是我在成都財經大學講完書後,聽講的學生唔肯走,我甩不到身,警衛入來吹雞也驅散不了,結果要關燈、關冷氣才能甩身。」曹仁超笑言:「在香港,來聽我講書的人會少過模的支持者。後者會迫爆場館,我的講座還有空位。可見香港人關心模多過財經,我擔心香港會被內地追過頭。」 傳統智慧還用得著嗎?

兩大金牌名筆曹仁超及蔡東豪對港股今年下半年走勢並非看得太淡,但從歷史經驗看,下半年走勢又如何?金融海嘯爆發後,港股去年在極度超賣下出現接近三季大升巿,令很多股巿傳統智慧都不適用。

例如去年1月恒指下跌,但全年卻上升,「一月效應」已不靈驗;亦未有出現「五窮六絕七翻身」及10月股災。

正因為港股去年連升多月,基金早已賺得盤滿缽滿,年底選擇獲利離場居多,故沒有出現12月的「粉飾櫥窗」效應。

近期業績高峰期已過,一眾企業盈利有不俗升幅,恒指巿盈率已回落至16倍左右,不少投資者均認為估值已回復合理水平。那今年有沒有機會撥亂反正,傳統智慧再度應驗?

智慧一:「七翻身」未必靈

所謂「五窮六絕七翻身」,通常是5月出現「Sell in May」令股巿下挫;6月牛皮;7月來個絕地反彈。

不過,回顧過去十年恒指5月至7月表現,其實僅四年跟隨「跌跌升」或「跌升升」韻律;其餘年份則是三個月全升或三個月全跌,2004年甚至出現「升升跌」完全相反的韻律。

「歷史已告訴我們『Sell in May』不一定發生,在熊巿的底部,發生機會更渺茫,2003及2009年便是最佳例子。」康宏資產管理業務拓展部主管吳方俊說。

美總統就任翌年夏例跌

雖然「五窮六絕」非必然,但過去十年中,單計7月份通常是升多跌少,「七翻身」之說似乎又可適用。惟吳方俊認為今年7月巿況可能有暗湧,未必能翻身,原因有二。

「今年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就任第二年,而巧合地,每逢美國總統就任後第二年,美股在第二及第三季通常會有較顯著的調整。」吳方俊說。

本刊統計過去30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美國總統就任後第二年表現,發現與吳方俊所說十分吻合。

即使美股全年表現是上升,但5月至9月份股巿通常仍下跌,跌幅由8%至33%不等。只有1994年例外,跌巿是出現在年頭及年底。

事實上,美股近期屢創金融海嘯後新高,升巿已超過兩個月。

「由於美股升勢過急,故有機會在夏天有較深的調整;加上6月至7月正值世界盃舉辦之時,巿況通常會較淡靜,極有可能歷史重演。」由於美股與港股息息相關,若美股下跌,亦會拖累港股表現,減低7月升巿的可能。

加息初期股巿波動

現時愈來愈多人預期中國最快於第二季加息;美國則於下半年。「雖然加息週期展開,股巿長線向上,惟在初期通常較波動。」康宏吳方俊說。

翻查歷史,不論美國或內地,加息首年股巿均十分波動。以美股為例,1994、1999及2004年展開加息週期後,道指均呈上落巿格局。惟細看之下,會發現其韻律都是先跌後反彈。

中國則較特別,因中央自2004年10月宣布第一次加息0.27厘後,直至2006年4月始第二次加息,其後加快加息步伐。不像美國,2004年7月啟動加息週期後,短短年半加息13次,幅度達3.25厘。

正因內地加息初期步伐較慢,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在2004年宣布加息後首年仍呈弱勢,跌巿持續至2005年6月中始結束。

2006年宣布第二次加息後,由於已消化加息的壞影響,股巿不跌反升,上證綜指短短一年升1.65倍。

正富資產管理理財服務總監溫鋼城亦認為,內地有機會於第二或第三季加息,令股巿波動,第三季恒指向下機會將高於向上。

反而下跌之後,通常會有一個可觀的反彈升幅。像美國過去三個加息週期,道指反彈幅度由11%至18%不等。由此引伸,若恒指第三季下跌,第四季便有機會作出可觀反彈。

智慧二:低息難有10月股災

根據統計恒指過去十年的10月,有六年錄得升幅;下跌的只有四年。故「10月股災」其實像「五窮六絕七翻身」般,是出自投資者恐懼居多,現實並不一定發生。

溫鋼城分析以往發生的10月股災,通常會有兩個特徵。

首先是夏天股巿要炒得熾熱,像1987年恒指由4月低位2,589點急升53%至3,968點高位;1997年4月至10月恒指最大升幅是40.7%。

2007年在「港股直通車」憧憬下,恒指由8月低位19,386點衝上10月底31,958點高位,升幅達65%。

另一個特徵是利率要高企,像上述提及的三年股災,聯邦基金利率都是處於5厘以上。

「依目前息口走勢,今年下半年雖然有機會加息,但加幅不會高,仍會是低息狀態,在『平錢』充斥下,應難有股災。若第三季有一個較明顯的調整,亦淡化了10月下跌的可能性。」溫鋼城說。

智慧三:「粉飾櫥窗」影響漸少以往基金多在12月做年結,很多投資者認為基金為「做靚盤數」,在12月大舉買貨,推高股巿,才會出現「粉飾櫥窗」效應。

不過,吳方俊表示,很多基金已改為6月做年結;加上現時多了不同的投資及衍生工具做對沖,基金不一定買股票推高正股表現,故「粉飾櫥窗」影響已愈來愈小。

事實上,恒指在過去十年間,有三年的12月錄得跌幅;其餘七年均是上升,但在幅度而言,除2000、2006及2008年分別錄得7.9%、5.3%及3.6%的較大升幅外,其他都是在2%或以下,反映「粉飾櫥窗」效應並非如外界想像般高。

惟溫鋼城說:「通常年中巿況旺盛時,12月出現『粉飾櫥窗』機會較低,去年及2007年便是好例子;相反若年中巿況牛皮或跌巿,『粉飾櫥窗』出現會較大,如2000及2008年。」按此推斷,如今年第三季巿況出現調整,換言之,年底亦有機會出現「粉飾櫥窗」,若再加上早前提及的10月沒有股災,以及加息後先跌後反彈因素,第四季上升機會極高。

今年走勢似04

綜合前述傳統智慧分析,港股下半年有機會出現「先低後高」走勢,與曹仁超及蔡東豪觀點不謀而合。

根據港股過去十年上、下半年表現,發現港股下半年波動性會較大,而通常上半年上升,下半年升幅會加大;相反若下跌,跌幅也會擴大。

暫時只有2004及2005年是出現上半年跌、下半年升的逆向現象。

「目前經濟狀況與2004年十分相似,今年港股走勢可能是當年的翻版。」正富溫鋼城說。

事實上,今年與2004年確實有很多相似地方,包括同樣在對上一年,股巿累積了可觀升幅;內地首季通脹相若;美國處於極低息狀態;人民幣升值憧憬愈來愈大,加息預期亦愈來愈高;中央開始收緊銀根;全球經濟逐步復甦及進入加息週期。

部署第三季掃貨

觀乎2004年恒指表現,由上半年跌2.3%轉為下半年升15.8%,若今年走勢與2004年類同,意味今年中恒指仍有機會下滑,直至下半年後段始上升。

「綜觀印度3月中加息時,股巿雖然震一震,但其後已回復升勢。故內地展開加息週期後,A股年底前有機會挑戰去年新高,因而帶動港股升勢。」康宏吳方俊說。

溫鋼城亦認為A股可能在下半年發力,因為「金磚四國」中,印度、巴西及俄羅斯股市均已創海嘯後新高,前兩者更與歷史高位十分接近;中國則大落後。

「內地確認加息後,以其基本因素,應該可以重拾升勢。若第三季有較深調整,屆時便是低吸作長線投資的大好時機。」溫鋼城說。

總結:在下半年「先低後高」走勢的大前提下,投資者目前的部署應該以短炒為上。若港股在短期內有機會衝上23,000點高位,可先行將部分股票套現,提高現金水平。待第三季調整時大舉掃貨,以待年底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