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2, 2013

聆聽市場非聆聽他人


聆聽市場非聆聽他人


(原載於東周  12/3)
報章、雜誌的財經頭條,當其異常情緒化時,十居其九都會失誤。《商業周刊》於一九七九年,在美股現代最大牛市前夕,出版的一期封面「股票之死」,至今仍然被笑到面黃,常被引用作為相反理論的明證。本地薑當然也不能免俗,時有石破天驚的評論。最大問題,還是個多月內,隨時轉口風多次,照跟很容易被玩死。

意大利大選後,傳媒的報道普遍較為負面,但實際上歐美股市未有很大震盪。

 

例如近日意大利選舉之後,金融市場的確曾大瀉一天,但卻全非報章形容般恐慌。自己也曾在報章寫道:「意大利選舉之後,德國DAX指數跌幅未夠3%、英國FTSE 100指數大概跌了2%,在一個超勁升勢之後,出現這樣的跌幅,就叫做墮入深淵?」若然盲目大舉造淡,當場已橫遭滅頂。絕無責怪之意,完全明白頭條編採,是以最能引起讀者情緒,感同身受為先。但要對實際操作有幫助,這樣是萬萬不可,惟有另闢蹊徑。
「聆聽市場的聲音,而非他人」(Listen to the market, not the people),向來是自己的操作格言之一。很多朋友會順理成章,歸納為「睇圖炒」,其實並不盡然。圖表固然是一項相對客觀的資訊源,而要判斷較長時期的市場去向,線索實際上亦垂手可得,不如想像中隱秘。
橡樹資本的馬克斯(Howard Marks),就曾寫過一份「窮人版的市場評估指南」,列出大家可以親自觀察,不必假手於人的蛛絲馬迹。下列多項,如果前者正確,取態宜審慎;後者正確,則反應嘗試進取:
(Ⅰ)市場認為經濟生氣勃勃?還是停滯不前?
(Ⅱ)市場對後市展望:正面?負面?
是否倒轉了?為何看來一片好景,反而要小心?樣衰衰卻應進取?試想屢創新高的美股,自去年年中以來,甚麼財政懸崖、兩黨激鬥、政府侷減開支,日講夜講,三歲小兒也能琅琅上口,可是市場卻是罵不倒的,當地大市在憂慮中拾級而上。

 

(Ⅲ)投資者:樂觀自信、戰意濃?悲觀、受壓、無心戀戰?
(Ⅳ)持貨人取態:唔怕揸?急走?
(Ⅴ)賣方人數:寡?眾?
(Ⅵ)多數人近期績效:勁?差?
(Ⅶ)資產價格水平:高?低?
上列數點,多半是不證自明。例如早前文章中提到的隱世「孖展俠」,見報前後,果然被保守者「不幸言中」,個多月後港股便告見頂,輾轉回落千五點。當然不是保守者有何神奇預測力,只是一如上列,多數人摩拳擦掌,蜂擁買入,搶高價格,雖非即時反轉,但也會逐步接近,在所難免。
(Ⅷ)預期報酬率:低?高?
(Ⅸ)市場:人多勢眾?無人問津?
美國股、債,自去年起至今的相對表現,是上述兩點的一個好例子。投資者經過前年的波動,急於購買安全感,一鼓作氣湧入債市,長債息率(也就是其預期報酬率)跌至極低水平,甚至被股息率超越。結果美國長債由去年初,截至上月底,只有0.58%的總回報;同期的標普五百指數,總回報則有23.65%,相去極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