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無論是中港,還是全球其他金融市場,似乎反映自2011年底以來一個趨勢的結束,但無論從整體的市場氣氛衡量,中港兩地股市都不似處於牛市之中。因此,目前的情況,較大可能是資金從過熱的板塊中,轉移陣地至估值相對吸引的行業,或業界所指的「板塊輪動」(sector rotation),而並不是一面倒的指數急升與暴跌。
昨日本欄提及,中港兩地實施「滬港通」以及特區政府暫停「港人港地」的決定,推動了最近一潮中港兩地舊經濟股的升浪。不過舊經濟股最近已累積了一些升幅,雖然相對其過去幾年的累計跌幅而言,最近的升勢其實不算是甚麼一回事,但是在這個大型的上落市之中,要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入市的價錢幾乎決定了回報的高低。因此,錯過了最近舊經濟股份升浪的投資者,可能需要多一點的耐性,等待更佳的入市機會。 讀者可能亦有察覺,本欄就2013年的年度業績評論,偏向選取公用類及大藍籌股份,例如長和系中的長實(1)、和黃(13)、長建(1038),本港地產股中的信和(83)與會德豐(20)的對比,以及本港公用類的港鐵(66)及煤氣(3);在中資股份之中,本欄重點研究的對象是新舊能源股,如港華(1083)、華潤燃氣(1193)、 中國電力(2380)及華電福新(816)等。 本欄其實亦有跟進醫護及科技類股份,但整體的感覺是他們目前的估值並不符合我們的風險與回報平衡準則。 最近海外股市開始出現獲利回吐,若目前不是一個大跌浪的開端的話,這對新興市場,尤其是過去七年表現遠遠落後其他股市的中港兩地股市,或者是一個正面的訊息,因為資金或有機會從歐美日等地區,轉移陣地將部份資金投放於新興市場中的舊經濟股份。 最近A股上市的電器生產商,如格力電器及美的電器,均發布了極之可人的首季盈利預增公告。這類股份除了受惠於去年國內新樓預售表現強勁之外,亦受惠於原料價格調整,以及國內的工資急升趨勢開始放緩,各項生產成本持續 的下降,帶動了製造業的毛利率觸底回升。 然而,上述的現象,很可能只限於極少數具全球競爭力,而且擁有自主品牌的製造商。格力、美的及海爾在國內的家電行業中領先同業,他們或有機會逐步走出國門,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在汽車品牌市場,長城(2333),比亞迪(1211)及吉利(175)亦逐步形成了國內自主品牌的鐵三角,當中以長城的表現領先另外兩家汽車企業。 以為本港為基地的製造商,長期表現領先同業的,包括創科(669)、德昌(179)及偉易達(303)。 相關股份或受惠於目前原料價格開始回穩,而歐美市場亦逐步回升。 從中長線投資角度看,歐美日等市場最近的調整,似乎是經濟復甦周期中的估值回調,多於盈利周期逆轉。現在問題只是在於,估值的回調仍未足夠深,令這批過去幾年領先大市的領袖股頓失支持。目前股市頗有群龍無首之嘆,究竟上述這批出口及舊經濟的龍頭股份,能否取而代之,帶領下一個升浪(而指數可能仍然是繼續橫行待變)? (客戶持有66, 1083, 1193, 816) |
本文版權歸Quamnet華富財經所有,除以下授權的分享方式外,使用其他方式轉載部份或全部內容,Quamnet華富財經將保留追究權利。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