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泰富3月27日復牌,公布獲母公司中信股份變相借殼上市,復牌當日股價一度急升,但由於具體借殼上市作價未定,而預期注入的資產大都已經上市,股價周四高開後隨即逐步回落,周五股價已顯著回落至13.62港元,顯示部份偷步入市的投機者已率先沽貨獲利,而待消息公布才入市的投機者的資金已被套牢。
有報導指, 中信泰富將收購擁有中信集團90%以上資產的中信股份100%股權,有關資產將包括已於中港兩地掛牌的中信證券(6030)及中信銀行(998),其中金融資產佔去當中逾80%的資產,其餘非金融資產(主要為房地產、鋼鐵及基建項目)佔餘下不多於20%,目前股東資金(資產淨值)約2,250億人民幣(折合2,800億港元),而整個中信集團去年盈利約300億人民幣。 按一般國企IPO的慣例,發售價一般不低於資產淨值,然而,考慮到目前金融地產類別的市價,絕大部份均以低於帳面值發售,有報導指今次注資的估值,應該不會高於資產淨值,即今次注資估值應在2,800港元左右,估值大約在7倍市盈率以下。 按每股中信泰富的發行價約13.48港元計算,假如全數發行新股收購,預期中信泰富將發行大約208億股新股,大約為現有發行股本的5.7倍。公告雖然表明,收購代價可能涉及部份現金及部份代價股份,惟考慮到中信泰富目前緊絀的資產負債表狀況,收購將以大規模發行新股為主。 目前中信集團已持有中信泰富約21億股,佔已發行股本57.5%,若以1倍帳面值注資,總發行股本將增至245億股,而總市值將增至3300億港元,而總股東應佔溢利將 增至435億港元,預期市盈率將回落至7.6倍。 若要在注資後維持公眾持股量不少於15%(逾千億市值股份公眾持股可低於25%,但必須高於15%),屆時中信泰富將配售大約21.2億股新股予公眾投資者,而流通市值將由現時的211億港元增加1.4倍至500億港元。 從技術層面看,這將刺激指數基金被動式增持中信泰富的股份逾1.4倍,若假設指數基金持有市場流通量的20%,則其增持股份的市值約為60億港元。然而,中信泰富為了維持不低於15%的市場流通量,將必須進行配股集資,而這21.2億股新股,將足夠滿足指數基金的需求有餘,預期指數基金將不須於公開市場買入中信泰富股份。 究竟中信股份借中信泰富上市之後,能否重新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很視乎市場對金融資產及房地產市場的看法而定。畢竟其主要資產早已上市,投資者未必對相關的注資感到很大的興趣。 今次中信股份借殼上市的最大意義,很可能是紅色資本入主港股的重要里程碑。對比之下,本港富商過往對港股呼風喚雨的時代,隨著李嘉誠逐步減持本港業務、郭 氏兄弟被起訴、劉鑾雄被澳門法院判罪、以及何鴻燊鄭裕彤等第一代創業家的相繼老去而逐步落幕。 很可惜的是,今次中信股份的借殼,雖然表面看估值是頗為便宜(很可能在7倍市盈率水平),可惜只是換了一個新瓶的舊酒,而且變相將同一已上市的資產再變賣多一次。雖然低價注資將有助股價出現短期的刺激,長期的股價表現還得依賴管理層創造股東價值的能力。 幸好大部份發行的新股由母公司承接,估計只有約21億股新股由市場承接,集資額預計維持在300億港元之內,預期對市場的負面衝擊未致於太大。然而,假如眾多國企陸續「整體上市」,除非國企真的能提升效率,而非像過往中信泰富那般單靠關係進行尋租(rent-seeking)活動,否則的話這些注資的活動,只會帶來短暫的刺激作用。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