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 2014

新經濟與舊經濟

宏觀視野:新經濟與舊經濟
14年3月28日 09:34

這個標題很面善,因為14年前我們曾在這裡熱烈討論過這個議題,現在舊地重遊,只感桃花依舊,不覺人面全非。

對於新舊經濟,概念上沒有甚麼值得爭議之處──時代巨輪永遠向前,投資高增長行業乃致富捷徑,大前題是買入價不能過高,且高增長不會突然轉向。

相對於2000年時的科網股估值,現在的科HAc/0網股的炒風,當然仍然不算是一回事,尤其是今天龍頭科技股的盈利基礎,遠比當時雄厚。

今天的市況,當然不能與當時相提並論,當年是西方社會經濟最頂峰的時候,市場的氣氛就如1929年初華爾街頭的繁華景致,全球銀行體系資金過剩,花錢有如沒有明天一樣。現今,無論是歐美還是金磚四國,講求的是裁員節約加強監管增長重質而不重量,諸如此類。

因此,相對於目前的市場氣候而言,最近兩年細價股的炒風,其實並不算小,而當中雖不無具備中長線增長潛力者,更多的卻是估值被大幅高估了,而最大的推動力,很可能是來自未能來港炒樓轉型炒股的北方大款。自從兩年多前香港限制投資移民不能置業且投資移民門檻由原來的650萬港元提升至1,000萬港元後,這批投資移民客戶的資金由於不能買樓,結果只有湧入港股一途。

據報,除了國內的投資移民之外,近年不少國內私募及QDII投資者,亦紛紛在港股搵食,他們尤其喜歡炒作蚊型股,流通市值往往只得數千萬至2、3億港元,由於香港並無漲停機制,炒起上來感覺特別爽,因為只需幾個投資移民客戶的本金,一夜之間就能煲起一隻創業板蚊型股。

不是新經濟還是舊經濟好的問題,問題只在於在細價股的領域,我們已見到泡沫處處,而最令人疑惑的地方在於,在舊經濟的領域卻是哀鴻遍a焸s~0野。

這個月,新舊經濟股份的估值似有回歸歷史平均數的跡象。假如趨勢屬實,這對市場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凡事去得太盡,緣份亦必早盡,悲劇往往便因為凡事去得太盡而起,如果過去兩年的細價股泡沫能在現時稍稍去泡沫化,跌起上來對大部份投資及投機者來說,都仍然是承受得起之痛。

但願這場承受得起之痛,規模小過2011年時。現在,我只能主觀願望這麼想,不要問這個盼望有多可靠的論據支持。

然而,正如2000年時的港股一樣,當時的舊經濟股其實估值非常之低,即使是當時宏觀經濟局勢欠佳,個別企業因為估值出錯,市場上還有投資機會。

如果讀者還有印象,當時本港樓市經歷了1998-2000年的反彈之後,又再次回落,而且成交如現在一樣是一池死水,但即使如此,當時我們仍能找到像太古B(87)、恒隆(10)等逆市而升的地產股,以及由熱狗時代轉型至冷氣巴士年代的九巴(62)等。

現在,投資機會可能會重臨個別具企業活力的舊經濟股份,例如積極為股東增值的長和系,以及正大規模蠶食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市場佔有率的港鐵(66),而鐵路加地產的商業模式,無論樓市升跌港鐵都保證能賺錢。有趣地,港鐵地產業務最賺錢的年份,是2001-2004年本港樓市最低迷的年代,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將軍澳線通車,該區大型的物業陸續落成,為港鐵帶來重大的盈利貢獻。未來6年,港鐵在本港將有佔現時總長度達25%的新路線逐步通車,這將帶動港鐵的鐵路沿線物業,租金及車票收益,即使只計車站相關收益,這25%的增幅,將為港鐵每年獲得額外4%的收益增長,在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本港市場,已經是很不錯的表現,何況這並未包括未來因為新路線通車而額外獲得的售樓收益,所帶來的好處。

只可惜的是,當年我們買入太古恒隆及九巴之時,市盈率都在10倍或以下息率在5%以上,而現在的長實和黃及港鐵,卻仍未及當年吸引。若單單從表面的估值看,符合本欄估值在10倍以內息率在5%以上的投資原則的股票,應該是內房內銀及中資煤電股。或者,機會應該在tS>^5中資股份身上,現在考大家眼光的是,國企的改革,究竟會否令這批老國企真正翻身,讓國企老總的利益,真正與股民的利益一致?

若這個問題未能解決,我們惟有退而求其次,繼續在偏貴的本港藍籌,以及二三線增長股中找機會。醫護、科技與消費股雖然良莠不齊,但社會的發展,確實為從業員及股東提供較多的發展與獲利的機會。
本文版權歸Quamnet華富財經所有,除以下授權的分享方式外,使用其他方式轉載部份或全部內容,Quamnet華富財經將保留追究權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