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快餐股比併(一)
這一系列文章,是想寫三家上市快餐股的比較。今日先講最多投資者及傳媒熱捧的翠。華。 自翠華上市以來,我一直都覺得這隻股票被吹捧過籠了。曾幾何時,我都是翠華的常客,亦很欣賞其突破本港一般茶餐廳經營模的創新精神。然而,很可能是我近年我對味道的要求提高了,或者是翠華 的食物品質轉差了,以翠華現時的價格定位,我就是覺得其出品不值現時的定價。畢竟一餐茶錢頂多是一百元上下,有時還是為了貪方便,我偶然仍然幫襯翠華餐廳;但是一講到投資,銀碼畢竟不是一百幾十元,「感情歸感情,數目要分明」,在下決定之前,就絕對不能馬虎。 翠華(1314)業績簡評 翠華截至3月底止全年收入按年升35.95%,報14.74億港元,而盈利則按年升20.4%,報1.56億港元。翠華是於2012年11月26日上市,因此截至2013年3月底止年度每股盈利未全面反映上市發行27.71%新股的攤薄效應仍未全面反映,因此,對股東更有意義的每股基本盈利只得11.23港仙,按年跌2.2%。 翠華與大家樂(341)及大快活(52)幾乎同步公布截至3月底止年度業績,傳媒將翠華業績捧到上天,傳媒普遍認為大家樂及大快活報表盈利按年升7.6%及跌22.8%為令人失望,而按年報表盈利升20.4%則為「跑贏同業」。然而,翠華股價在業績公布後,表現卻是最差的,明顯地,投資者並不認同傳媒的評價。 單看營業額及盈利表現,表面上翠華是三間快餐股中表現最佳的。然而,翠華近年積極擴張國內業務,關鍵是其中國業務究竟能否最終錄得空前的成功。按目前的估值看,現有股東是對此投以信心的一票。 事實上,翠華於過去一年間,於中國大陸加開6間分店至13間,按年升幅是86%;而香港期內只加開了3間分店至27間,按年升幅12.5%。因此,翠華去年度本港的營業額按年升27%,報11.05億港元,平均每間舖的收入為4,330萬港元;而國內按年急升74%,報3.55億港元,但平均每間舖的收入只有3,550萬港元。很可惜,翠華並沒有披露其國內業務的損益帳,我們無從得知,其業務擴張的成效。 可能是國內業務擴張初期的陣痛,亦可能是加開新店後未上軌道攤薄現有店面的盈利能力,若將翠華過去兩年業績分拆成四個半年,讀者可以清楚發現其毛利率、經營溢利率及純利率,於截至2014年3月底止的半年全面惡化,由2013年同期的69.1%、 11.1%及11.8%,下跌至68.8%、8.6%及9.6%(表一)。 表一:翠華利潤率
* 未計員工認股權費用。
表二為翠華各項成本結構,顯示各項成本/收入比率均見上升,其中升幅最勁為「其他開支」,由佔收入7.4%急升1個百分點至8.4%,其次為折舊攤銷與薪酬開支,佔收入比率按年分別升0.7個百分點及0.4個百分點。截至今年三月底止員工總數為3,670名,按年增長820名或29%,換言之,員工平均薪酬按年大約上升了7%,實際升幅可能更高,因為集團主要的增長來自中國大陸,而國內招聘的員工,平均薪酬應較原來的員工平均薪酬得很多。 表二:翠華各項開支/收入比率
因此,從某個意義上講,翠華的增長,是透過大額的資本及人力投入而獲得的,但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資本及人力的大額投入,已出現明顯的邊際效用遞減,而且於去年下半年度,正在加速發生。 表三為翠華整份損益帳,截至2014年3月底止下半年,其營業額雖然按年升30.5%,但是經營溢利卻毫無寸進,維持於7100萬港元的水平,顯示翠華的盈利能力高峰已於2013年上半年度見頂。 表三:翠華損益帳(2013-2014)
按2014年6月27日收市價3.81港元計算,翠 華的往績市盈率高達32倍,息率不足1.8%。 另外,集團於上市前,曾豪派約3600萬股認股權證予管理層,每股行使價相當於招股價的2.27港元,按現時市價計算,市值約5500萬港元。有關股份陸續於2013年11月底(上市一周年)開始可以逐步行使。由於有關股份的行使價遠低於現價,預期持貨的員工,將有很大的誘因盡快行使。 若按全面攤薄每股盈利10.85港仙計算,去年每股盈利按年跌4.4%,是三家快餐股中,每股經常性盈利跌幅最大的股份,但是全面攤薄市盈率卻是三家最高的,高達35倍。以翠華目前的估值,對原先極度看好集團長線發展的股東來說,是一次不小的心理打擊。 據本欄所了解,看好翠華投資價值的,不乏國內私募基金經理,他們投資的手法向來是大開大合,一旦確信集團商業模式可支持高速盈利增長,股價可以行先盈利三至五年。但是,一旦他們發覺有關投資出錯,他們認錯的速度亦很快,甚至會不惜任何代價沽貨離場。今年一月,翠華四大主要股東,分別透過控股公司翠發、恩盛、騰勝及Macca,以每股5港元的價錢減持2600萬、2000萬、2000萬及5000萬股,令上述四位股東的總持股量,由原先的71.53%,大幅減持至63.21%。後來,翠發、恩盛及騰勝曾於公開市場,象徵式合共回購了700萬股,每股均價約4.15港元。相對於大股東減持的豪氣,其買貨數量明顯保守得多。 2013年11月26日才開始生效的認股證,截至2014年5月底尚未行使的認股權已大幅減少至只剩下1400萬股。未夠半年時間,這批到期的認股權,已獲行使超過六成。管理層套現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側目。 大股東其實早已打了開口牌,小股東如果仍然未能醒水,責任明顯是在投資者自己身上。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